和青春期的孩子聊聊爱情---向代老师学一招

 按:这是几年前听了代佳琦老师的一堂爱情课,解我心头之惑,今日碰到遭遇同样困惑的家长,贴出来重温。

我家姑娘最近在穿衣打扮上很费心思,喜欢买衣服。刚去某城买了两件春装,又嚷嚷要上街买夏装。我说没带钱,她说你可以刷卡,两分种后又说,没钱嘛随便看一下、逛一逛。然后就拉着我的手,非把我往商场赶不可。

她三天两头洗澡、洗头,哪怕晚自修回家再迟,学习再忙;隔一两天就换一件衣服。那晚街上没逛到称心的衣服,就在网上寻找,收藏在购物车,叫我付款。担心我忘记,第二天上学的课间不忘打电话提醒。

她惦记衣服的心思大于学习,可是我们曾有约定每年的购衣基金,她的消费都在预算内,没有什么不妥的。

看她的样子莫不是谈恋爱了,或者想打扮漂亮一点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可是种种迹象表明,她每天开心快乐上学放学,学业也挺自觉,自信满满、开朗乐观,学校的破事、新鲜事、无聊有聊也都跟我聊个不停,没什么异常表现呀!

唉,可是作为家长心里总是不放心。于是把焦虑抛给了代老师。

代老师说,她关注外貌,那说明她恋爱的对方比较关注她的外型。这也许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何谓原生家庭的影响。

代老师解释:原生家庭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你对原生家庭中出现问题的态度。你的婚姻会跟你的原生家庭十分相似。也就是说一个人跟配偶的婚姻关系大部分是复制自己父母的婚姻。而且你越烦父母什么地方,以后就越在这点上相似。比如一个儿子很讨厌父亲酗酒,然后吼母亲。他在理智层面发誓一定不要这样做(长大也可能成为一个酗酒的人),但潜意识却会控制不住地吼妻子,并不断纠结于自己的不一致。越纠结越像。

经代老师的提醒,当初被孩子她爸的什么吸引的呢。原来我在乎的是他的外貌,当年有说亲的条件也有比他爸好,但个子矮,我看不上。现在想来看中的还是帅这一点吧;再回顾我妈嫁给我爸;也是因为我爸当年样子不错,部队当兵复员,意气风发。

回忆生活琐碎,孩子看到我俩斗嘴,就说我以后再也不结婚了;看到我老公骂我,或者不经意把对老公不满牢骚让孩子听到了,她就说我以后决不会找像爸爸这样的男人当老公。

我问代老师: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婚姻很不幸,希望孩子不要复制父母的模式,应该怎么破?

代老师说:接纳父母亲的缺点,告诉自己我确实很烦他这样,我也在这样,但他们是改变不了的,我可以试着改改。注意,这个地方不是要告诉你跟自己较劲,因为之前越来越像就是刻意要改变自己造成的。

这里不需要猛劲儿,不需要努力或毅力,只需要放松,看看像小孩似的父亲、母亲,再看看像小孩似的自己,摸摸这俩小孩的头,感觉你们也没那么烦嘛。达到这样的心境或许需要很长时间,但很值得等待。因为你会成为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改变也在给他一个正向的影响。只有等你自己慢慢觉得我娘我爹这样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的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会慢慢减弱。

严重提醒:无论你对配偶多么不满意,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配偶,其实我俩也都是小摩擦(比如他烧菜总是喜欢放盐,我喜欢清淡;他速度快,洋芋总是烧得半生不熟,我就尽量不买洋芋)。如果不小心说了气话,孩子下次学样,瞧不起对方,你要学着补回来。你如果真的觉得爱人有这个短处,也不要撒谎说他不那样,可以换个别的优点,然后说,人哪有完美的呢,有爱就连缺点也是可爱的啊。

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面对孩子过度关注外在甚于学习怎么办?

代老师的高招:家长在适当时候亮出自己的爱情观,比如重内在甚于外貌,要明确自己的的爱情观。(什么叫明确?比如有男孩的妈妈希望孩子上学的时候不恋爱,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和个人能力比较强,能找到好的另一半。那这个好的另一半指的是哪种好。一般来说,好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真爱你的,对你好,但有可能养家能力不够。另一种是很会赚钱的,可以提供足够物质保障的好。而现实是,这两种,一般不容易凑到一起。你不要口上说我只要找个对我儿子好的姑娘就行,但是挑的时候,却对学历外貌等有很高要求,这就属于不明确的。)

家长自己要明确自己的爱情观,那么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关注自己的孩子并加以影响,我深以为然。上次碰到一位妈妈,因为自己的漂亮女儿嫁给了一位年纪比她大许多、品相又不那么好的二婚。那妈妈觉得很没面子,可是又无可奈何。她就转述女儿的话给亲戚,妈妈,没关系的,他蛮有钱的。看来正是妈妈没有明确的爱情观或者妈妈喜欢钱才导致的吧。

我的感悟:如果女孩或者女孩的家长爱情观是金钱第一,那么找一土豪或暴发户或许就要忍受品相的平庸或者日后精神层次的不一等其他;如果是精神至上的唯学历论,可能婚后就要忍受过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也许没有大富大贵的日子,没有升官发财的命;如果是“外貌控”又喜欢浪漫多情的,则可能忍受金钱不多或者冒着婚后丈夫可能与其他女人搞暧昧的风险……。如果一定要找高富帅,金钱、样貌、学历、脾气一样不可少,则要做好终身不嫁的准备。反之,男孩亦然。

所以,家长看到儿子找了自己不满意的媳妇或者女儿嫁了自己不满意的老公,莫要责怪、莫要抱怨,都是家长大人自个亲手调教培养出来的后果。

代老师还聊到欧美文化和亚洲文化区别:比如一所国外中学开设的婚恋爱情课程。授课教师会详细地给学生讲婚姻需要做哪些准备,包括结婚的程序,婚前的财产公证,身体检查,婚后的权利和义务,甚至离婚时候的财产分割等等细致的内容。欧美国家对性,爱和婚姻分得比较清楚。

而我们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的时候通常也只停留在要找个对你的人,要对这个家负责任这种“意义”层面,对于具体需要面对的问题,孩子一无所知。

国外这种课程的好处是,孩子会将爱情和婚姻的界限看清楚。离婚率会降低,也许不婚率会升高,但那并不是因为找不到相爱的人,而是知道自己还没做好走进婚姻的准备。

而我们不是的,我们认为结婚很重要,所以急着结婚,包括父母逼婚,但对婚姻质量的内在要求不多。国内频频爆出八零后小夫妻结婚几天或几个星期就离婚的新闻,是与我们对孩子的这方面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在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之前没有心理准备,所以搞得一团糟,但归因都是他不我了。

性和婚姻,我们都是搅和在一起的。这个很麻烦。如果能够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结婚后要面临的财务问题,双方老人问题,养育孩子问题,并在婚前就慎重地讨论好,婚后就会减少坟墓感。这可能是我们这代父母可以开始考虑的婚姻教育的一部分。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要表现什么态度?

代老师说: 恋爱很正常,不恋爱的孩子才有问题。告诉孩子爱情有多么美好。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享受到幸福婚姻。当孩子恋爱的时候,要把这个当成对未来婚姻的一种练习。多观察,在他们主动找你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婚恋观和看法。

代老师的经典语录:

1、不要矫枉过正,发现孩子没有谈或是有什么苗头,就八卦兮兮地去促成,这个也不合适。正确的做法:你不找我,我不找你,你来找我,我尽所能提供帮助

2、在男孩子遗精和女孩初潮就要教避孕,切记!!

这时我忽然想起蔡(朝阳)老师的一个段子:一女儿老大了还没嫁,大过年不敢回家,因为父母总要逼婚。那天逼急了就反问:妈妈,你总是说,小学里谈恋爱太早了,初中里更不能男女生交往过密,高中里高考摆在那里,还允许谈恋爱,然后然后……我还会谈恋爱吗?呜呜

之后一个晚上,我们娘俩忽然聊起爱情、穿衣打扮等话题,她问妈妈,你有没有过16、17岁的花样年华,你那时候喜欢男孩来追你吗?你那时候连衣服穿暖都成问题吧,怎么还奢望漂亮呢?而我是生活在21世纪的满眼都是美女帅哥的xx中学呀,我家条件也不差啊,“女为悦己者容”你不懂吗?我很正常呀!老妈别那么过敏……

姑娘她突然拿出《亲爱的安德烈》的那篇——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来说事,我俩都滚瓜烂熟的那篇文章。说着说着,我俩笑翻在床上,焦虑烟消云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