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93
193重熙增币
富弼回到京师后,赵祯听了非常高兴。无论联姻和增加岁币,都在他的可承受心理范围之内。
根据富弼带来的消息,赵祯决定趁热打铁,赶紧把和辽国议和事敲定下来。于是,在富弼的建议下,宋朝迅速炮制出了两份国书、三份誓书,准备让耶律宗真自己去做选择题。
联姻和增币,一共才两个选择,怎么搞出那么多复杂的文书呢?不仅你脑袋里有问号,当时的辽国人也弄不明白。
原来,富弼针对辽国的刁难,提出了三种选项:第一套方案是联姻。根据联姻的内容,宋朝制作了国书和誓书各一份。第二套方案是赠币,但具体又为辽国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是每年增加岁币十万;另一种是每年增加岁币二十万,但有个前提条件,辽国必须负责约束元昊,让他别再闹事了。明确增币议和的国书一份,关于具体数目和条件的誓约则分成了两份。
所以,国书有二,誓书有三。
八月,富弼带着一堆文书再次来到辽国,前来迎接的刘六符马上发问,老兄,你该不是来卖文具的吧?
辽国被宋朝的自助点餐式服务惊到了!
耶律宗真自己有言在先,会在富弼第二次过来时选择一种方案,现在人家诚意满满地来了,A、B、C,自己好歹得选一个。
耶律宗真被富弼将了军,只好硬着头皮选,对于宋朝提供的几种方案,他没有半点犹豫,马上选了第三种——每年增加岁币二十万。
本来,人家就是为了讹点钱嘛。
不过,耶律宗真在做出选择后,偏偏又给富弼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就因为誓书上的一个字,两人又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
耶律宗真:“每年增加岁币是不错,但没有合适的名义也不妥,应该在誓书中增加一个'献’字才可以。”
辽国的这个要求,相当于劫了你的钱财,还让你承认这笔钱是你自愿孝敬的。
富弼当然不肯答应,马上顶了回去:“'献’字是以下奉上的措辞,连敌对国家之前都不会用这种字眼。何况我们是兄弟之国,哪有兄长“献”给弟弟的?”
耶律宗这次干脆摆出了一副无赖相:“你们赠送金帛,就是怕我们嘛,还纠结于一个'献’字干什么?”
耶律宗真一点都不给宋朝留面子,但富弼也不嘴软:“我们皇帝守祖宗的土地,继承先帝缔结的盟约,之所以用金帛来化解干戈,主要是因为爱惜生灵,难到是怕你们不成?现在你忽然说这种话,就是想蓄意破坏友好关系,那么我们也不怕动兵!”
要说不怕动兵,估计富弼自己都不信,所以耶律宗真依然不依不饶:“要不改成'纳’字怎么样?”
从字意上看,“纳”确实比“献”柔和一点,但仍然带有以下奉上的味道,所以富弼还是没有答应。
立国一百余年后,辽国的统治阶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已经很深,契丹人过去只重经济实惠,现在似乎也喜欢在字眼上占点便宜。
接下来,耶律宗真和富弼将其他实体条款扔到了一边,围着一个“纳”字死抠起来,一会儿恫吓威胁、一会儿引经据典,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双方斗了半天嘴,结果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谁也没说服谁。
耶律宗真见富弼死活不让步,就拍着桌子扬言:“我自己派遣使节和你们皇帝商议,如果你们皇帝答应用'纳’字,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富弼也不示弱,坚持一怼到底:“如果我们皇上答应了你,烦你告诉他们,就说我在这里妄加争议,尽管治我的罪好了,我绝不推辞!”
要说耶律宗真也很实在,马上又派刘六符陪着富弼回宋朝,继续掰扯誓书中该加一个“纳”字。富弼一边陪着刘六符回朝,一边连忙暗中派人上奏,建议朝廷绝不可答应增加“纳”字。
过了好久,宋朝重新审定的盟约终于送了过来。富弼急忙打开查阅,一眼就看到了扎眼的一句话:。
“别纳金帛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纳”字赫然在目。
是的,外交上的事情,从来都是弱肉强食,实力不如人,嘴再硬都没用。一个小小的西夏都搞不定,也难怪人家舞枪弄棒地讹诈你。富弼有心为宋朝争点尊严,但已经被战争搞得狼狈不堪的赵祯只想息事宁人。只要花钱能买太平,至于“纳”不“纳”的,早就不再重要。
从庆历二年正月到九月,辽宋之间的谈判闹剧终于收场。因当时辽国的年号为“重熙”,故史称“重熙增币”。
“重熙增币”后,辽国白白增加了二十万岁币,里子面子都赢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还专门刻碑记载了这件事。那个负责谈判的刘六符居然因此升官发财,一下子成了辽国地位最高的汉人之一。
当然,对于宋朝而言,“重熙增币”是件非常郁闷的事情。只是,可怜的赵祯甚至连心疼一下国库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就在和约签订的同时,他们又挨揍了。
庆历二年闰九月,就在对辽盟约签订后的一个月,宋朝在西北边境又结结实实吃了一个大败仗。
战争的经过实在乏善可陈:元昊率重兵攻入了镇戎军(原州附近),宋朝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被动出击,结果被围在了定川寨,最终突围不成,战死包括葛怀敏在内的大将十四员,损兵九千四百余人,马六百匹。史称“定川寨”之败。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朝三战三败,输得无地自容。
如果考究其中的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冤。西夏依仗强大的机动兵团指哪打哪,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宋朝却只能消极防御,偶有胜利都是依托城池防守取得,并不能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如此态势下,宋朝怎会不吃亏?
定川寨战报传来,大宋朝廷上下又是一片感叹号,感叹完以后,主和派的呼声开始高涨,赵祯的内心也更倾向议和了事。
令人惊讶的是,刚打完胜仗的元昊似乎和赵祯心有灵犀,居然主动派人来求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