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不是每个领导都值得卖命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孝景皇帝7年 前150年
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壖垣为宫,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 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
【译文】三月,临江王刘荣犯侵占太宗皇帝刘恒宗庙围墙为宫之罪,被征召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想得到刀笔,写向景帝谢罪的信,而中尉郅都禁止官吏向临江王刘荣提供刀笔; 魏其侯窦婴派人暗中送了刀笔给临江王。临江王写了遗书向景帝谢罪,随即自杀了。窦太后知道孙儿自杀谢罪后,大怒,后来竟以郅都在长安实行严酷的法律为理由而杀之。
【解析】一、关于窦漪房
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
危法中都有两个译法。
第一种是:以/危法/中/都。
即:以严酷的法律中伤郅都。“中”意为“中伤”,“都”意为“郅都”。
例:《汉书·何武传》:欲以吏事中商。
第二种是:以/危法中都。
即:以郅都在长安实施严酷的法律为由。“中都”意为“京都”。
例:《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 关于这事,《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以危法中都”后面跟的是“都免归家”,如果郅都被诬陷犯了严酷的法律,必然是重罪,要下狱彻查的,哪里还有机会回家? 郅都是山西洪洞县人,雁门郡在今山西代县一带,靠近匈奴。所以景帝偷偷安排郅都顺路去当雁门太守。由此可见,一是景帝斗不过太后,做事需要偷偷摸摸;二是景帝还是想保想用郅都的,偷偷把他安排去边关,只是不想让老太太看见。配图:
关于这事,《汉书》是这么记载的:
春二月。临江王荣坐侵宗庙壖垣为宫。上征荣。临江官属祖荣于北门外。升车轴折。父老泣曰。我王不还矣。至邸。王诣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有燕数千万头。衔土置厮上。百姓怜之。无子国除。
汉书的记载仅供参考,又是车坏了,又是父老哭泣送行,最离谱的是成千上万燕子衔土上坟,主观意识太强烈了,就差没有白字黑字为刘荣喊冤了。不少人会翻错这一段,总的来说,我还是倾向于第二种翻译,郅都是被窦太后以在长安实行严酷法律而罢官的。这个做法会有非常多的支持者,比如说那些被景帝制裁的豪强贵族勋贵等等,老太太这是在拆自己儿子的台,同时自己拉拢支持势力,同时为孙子报仇,郅都,成了祖孙三代斗争的牺牲品。二、关于景帝
“苍鹰”郅都,出了名的勇悍公廉,用法酷烈,不避贵戚。废太子刘荣犯了事,景帝把他交给心狠手黑的郅都处理,其实就是想从严处理,如果景帝想从轻处理,像这种事,完全可以交给负责皇家事务的九卿宗正来处理。不交给宗正用家规处理,而交给政府部门当然是想最大限度的追究废太子的法律责任。又有,我们前面讲过,同样是破坏宗庙围墙,同样是景帝,为什么申屠嘉弹劾晁错破坏了围墙,就变成是景帝安排晁错这么干的,而且说晁错破坏的是外墙,没关系,详见之前的文章《做错事不可怕,站错队才可怕》;为什么到了废太子刘荣这里,就变成了天家无父子,一切走法律程序,景帝甚至连见都不想见刘荣一面,话都不想多说半句,直接把刘荣交给心狠手辣的郅都摧残?为什么景帝不为刘荣说上一句:“是我安排的,临江王破坏的是外墙,没事。”?儿子要递话这种事,郅都如果没有领会景帝意图,或者说如果景帝没有表达自己的倾向性,郅都如何敢不通报一下就直接拒绝,至少也得询问一下景帝,您儿子要递话,你看怎么办?郅都之所以没有走这个程序,其实就是摸透了景帝的想法,不想把难题推给领导,万一刘荣求情到了景帝那里,景帝就很为难,杀了他吧,显得自己很无情,虎毒还不食子,景帝如何能背的起这个骂名?不杀吧,留着就是导致帝国动乱的隐患,周亚夫、窦婴等人都支持废太子,留着刘荣,刘启死后,这波人要名义有名义,要关系有关系,要武力有武力,以后刘彻如何控制得住盘面?所以景帝把废太子和周亚夫都弄死了。唯独留了窦婴给汉武帝,留着窦婴,主要是窦太后还在,不好下手,另外就是留着强势窦婴也可以制衡王皇后家的外戚,比如说田汾,和其他朝臣。后来汉武帝处死窦婴,用的罪名是窦婴矫诏,传言景帝死前给了窦婴一份遗诏,授予了窦婴见机行事的权力,相当于尚方宝剑的功效,后来窦婴拿出这个遗诏来救人,汉武帝一查,发现宫里没有备份,结果就以矫诏的罪名杀了窦婴。汉武帝可能真的没有说谎,这事极有可能确实并非刘彻自己捏造,而是汉景帝留给窦婴的坑。三、关于郅都
这事对于郅都来说,真的是难以抉择。这件事有三难。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要小题大做、小事化大的处理废太子的是汉景帝;要保废太子的是窦家,因为窦婴是原来的太子太傅;同时这件事还跟王皇后和汉武帝挂钩。郅都的权力来源于景帝,而景帝又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思,但这件事母子二人又出现了分歧,同时还能得罪或施恩于未来的皇帝刘彻。如果郅都不从严处理废太子,景帝饶不了他,刘彻登基以后也有他好受的,但窦家会保他。如果郅都从严处理废太子,那么,皇帝会保他,皇后会感谢他,以后汉武帝上位,郅都如果不死,必是一个搅动风云、位极人臣的大人物。毕竟人总是要往前看的,窦太后年纪大了,肯定比景帝先死,就算郅都从轻处理废太子,就算窦太后能保住他,等老太太死了,谁来罩着郅都?到时候景帝恨得牙痒痒,能扒了郅都的皮。到时候汉武帝刘彻登基,王皇后母子又岂能饶过郅都,看看窦婴的下场就知道郅都这么做大概会有什么后果了,万万没想到的是,窦老太太这么长寿,这就属于意料之外的事了,根本不值得把宝压在小概率事件上,人能做的,只是顺势而为,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从预期上说,郅都坚持如一,服从景帝景帝的意志、站队王皇后刘彻母子,从严处理临江王,单纯从事件上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得罪即将入土的窦太后,站队景帝和以后要上位的汉武帝,没毛病。
让人意外的是,窦老太太比景帝还能活,一直活到了汉武帝时代,这是小概率事件,郅都如果这次活下来了,还是得死在窦太后手上,窦老太太太能活了,就算汉武帝上位,初期的权力还是掌握在窦太后手上,窦太后大权在握的这段时间,郅都又如何能生存下去?这是意料之外的运气问题。
虽然郅都在处事上没什么大毛病,但在看人上出问题了。他高估了景帝要保住他的决心,低估了窦太后要为孙子报仇的怒气,两方面的判断失误,直接导致了郅都的失败。窦太后那边暂且不说,光说景帝这边,其实看看晁错就有数了,景帝是怎么对晁错的?腰斩加夷族。晁错为他做了多少事?景帝却在关键时候顶不住压力,把自己的老师杀了。
晁错、郅都同商鞅一样,都是孤臣,都是提着脑袋干活的下属,正因为提着脑袋给老板干活,卖命,他们才能做到一个相对高级的位置,可是晁错和郅都,却因为汉景帝顶不住压力而被卖了,晁错不谈,前事之鉴,后事之师,毕竟前面没有例子;可郅都,就太可惜了,景帝朝,前有晁错血淋淋的孤臣惨例可以借鉴,郅都还替汉景帝干这卖命的活,实在是识人不明。晁错的事,早就证明了刘启,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领导。何必在这样的领导手底下干可能掉脑袋的活呢?出了事,老板顶不住压力,第一个被卖的就是孤臣,人间不值得啊,做孤臣,也要挑领导,第一得先看看领导是不是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第二得看看领导是不是一个可以顶得住压力的人,如果向刘启一样,两条都不沾边,做孤臣,那就是厕所里打灯笼。如果郅都看到了景帝的这些弱点,还这么做,那就是抱着侥幸心理,去参与胜率不够的赌博了,还是输不起的赌博,一次会输得底儿掉,没办法重来。这样的赌局,太多人愿意玩,比如说郅都,有生之年,碰到这么个皇帝,天不假年,还能如何?所以说,一个人的奋斗,既要靠个人努力,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强行做事,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郅都不想参与这个赌局,也不是没办法,他可以像司马懿拒绝被曹操征召那样退出,狠心做出点牺牲,回避参与对刘荣的审判。关键是,郅都就算看到了刘启的缺点,也不一定想退出,对于一个红了眼的人来说,总觉得自己战无不胜。那里愿意吐出来吃到嘴里的肥肉。题外话,刘荣死了,跟窦婴送来的刀笔有莫大关系。郅都是个行事非常严密的人,刘荣在狱中想写信给景帝,窦婴怎么会知道?要么就是窦婴在狱中有内线,要么就是郅都故意透露给窦婴的,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其实郅都早就看到了杀刘荣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他想继续上位,就不得不做。于是他借着刘荣要刀笔这件事,故意不提供刀笔,同时故意放风给窦婴,让窦婴给刘荣送刀,然后再用这把刀制造刘荣自杀的假象,从而让刘荣因窦婴而死,想把窦太后的怒火引向窦婴,让窦婴去承担刘荣自杀的责任,毕竟刀是窦婴违规送进监狱的,不失为借刀杀人之法,刘荣到底是自杀还是被自杀,只有天知道,恐怕窦太后就是怀疑刘荣死于非命,老太太才急了眼,非要弄死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