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脏与五神脏之辩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素问·三部九候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这两篇均涉及同一个问题: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对“形脏四”何指,不但此两篇没有予以描述,而其它篇章也没有予以描述,“形脏四”指哪四脏不得而知。为此:
张志聪《素问集注》:“形脏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脏之神,由肠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为形脏。”
湖南中医学院教授胡天雄《素问补识》:“何谓形藏四,注家见解不一,王(冰)据上下文义,注云:'所谓形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居,含藏于物,故云形藏也。所谓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然《素问》上文云:'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则九藏之说,自当如王注云:'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是谓神藏五;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是谓形藏四。’以经解经,非王氏创说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对“形脏四”之注,“形脏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有形之物也。”这是毫无依据之想当然。王(冰)据上下文义,注云:'所谓形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居,含藏于物,故云形藏也。所谓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这是依据《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所注,太牵强附会!这又不适合《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故形脏四,神脏五”。湖南中医学院教授胡天雄《素问补识》中,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而只好照抄,以误传误而已!
笔者就此认为:在此,历代医家因藏脏不分,均将藏字等同脏字,从而不知藏象与脏象之不同,才不知形脏四何指。
在此必须对四形脏与五神脏辩别清楚:“心藏神”,涉及三个字(心)脏、藏、神,“脏”有形,“神”无形“藏”在(心)脏中,这种有形藏无形之象叫“小象”,故曰“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论的不是“心藏神”,而是论的气、精、魄、魂这个生命之本的“神之变”,这个道体的“神之变”产物气、精、魄、魂,是指“神藏四”种生命元素,并非是指心、肺、肾、肝之神脏,更不是指“形脏四”。所以这个“形脏四”应该是“神藏四”之笔误,或者是“神脏四”“形脏五”之笔误,反正“形脏四,神脏五”是说。因而“故形脏四,神脏五”系传抄本中之笔误,应是“故神脏四,形脏五”或“神藏四,形脏五”才对。因为《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脏象何如?岐伯回答的是神脏四所藏之神象,即心、肺、肾、肝这神脏四,根本不涉及形脏五的问题,因为岐伯在此论“藏象”时,把五形脏之脾脏排除在,称之为“器”而不是“官”。并且不但本篇没有对“形脏四”予以描述,而其它篇章也没有对“形脏四”予以描述。《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是在重复“六节藏象论”这一段。
重复中的“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三而成天”,指八卦中之巽、离、兑三阳卦,“阳为天”,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指八卦中之震、坎、艮三阴卦,“阴为地”,故“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指神脏四所藏精、气、神(魂魄)之本,故“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指天、地、人相合,就是我们面对的千奇百怪的世界。“九”为极数,千奇百怪的世界,就是这个极数之展现。由此可见,天地间千奇百怪的事物均是三阴三阳所变化而来,三画卦中两画为阴阳,一画为主(道)体,主导阴阳两画之客体,这是“天、地两而两之”。人之精、气、神,其阴精、阳气为两画,一画为主(神)体,主导阴精、阳气两画之客体,再加上“天、地两而两之”,就是“三而三之”。“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各有天”就是各有三阳之天,“各有地”就是各有三阴之地,“各有人”就是各有三宝人之精气神。
这就说明,人之心神是无形之主体,阴精、阳气是无形之客体,阴精、阳气和阴魄、阳魂无形,是心神派生之物,为次生的主(道)体,藏在心、肺、肾、肝四神脏中,故名“神脏四”。所以“故形脏四,神脏五”有笔误,应是“故神脏四,形脏五”或“故神脏藏四,神脏五”才对,才能“合为九脏以应之”。正是“三而三之”这一原因,才把“六六之节”,与心藏神之象的“藏象”并论,篇名为“六节藏象论”。
“三部九候论”中,为什么要重复“六节藏象论”这一段?—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回答“其色必夭,夭必死”,“其色”就是指的精、气、神,所以才“重复”,这就是候上部”的精、气、神。
由此可知形脏与神脏之区别,就知“脏象”与“藏象”之不同,进而才能理解《内经》之旨,掌握《内经》之要。只有理解《内经》之旨,掌握《内经》之要,才能读懂《内经》,才知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