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视,大宋仍在夹缝之中。站在后人角度,自然知道五代十国纷乱即将结束。不过,站在北宋建国次年,杜太后怎会知道,北宋不会步五代后尘、二世而亡,成为六代十国、甚至七代十国?

再说到年岁,赵匡胤时年35岁,确是年富力强。我们还知道他后来活到50岁。这还是后人角度。杜太后,是往前看的。

后梁末帝,终年36岁。后唐庄宗,终年42岁。后汉隐帝,终年21岁。后周世宗,终年39岁。这样看来,杜太后的担忧不无道理。

最重要的,还是政权合法性。

相比五代开国者以武力建国,赵匡胤虽有军功,但毕竟是以巧力取天下。说难听些,就是欺负孤儿寡母。由于武人强横,五代政权多是二世而亡。站在杜太后的角度,即便孙子长成,若论守稳江山,她更相信久经历练的赵光义。

当然,还有个可能的原因。站在母亲的角度。

她一生60年,当太后前后两年而已。更多时间,她只是位母亲。再看看她几个儿子,赵匡胤生于927年、赵光义生于939年,赵廷美生于947年。也就是说,赵匡胤长光义12岁,长廷美20岁。若10年一代人,正是完美排列。

此外,丈夫常年征战在外,赵匡胤外出闯荡,在那些担惊受怕、风雨飘摇的岁月,更多守候在她身边的是光义和廷美。从情感上说,她与两个小儿子感情更深也不奇怪。

站在太后和母亲的角度,兄终弟及,公私两全、两全其美。

金匮之盟,确有存在的合理性。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