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本草:山楂、山里红、野山楂、山楂叶

春秋时期《尔雅》中就已有山楂记载,称之为“朹(qiú)”“檕(xì)梅”。入药见于本草则始自南朝《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称之为“赤爪”,北宋《本草图经》称之为“棠梂子”。以山楂作为药名首见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又说“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也就是说,山楂真正的使用是在元代朱丹溪的倡导下才开始的。现今已知山楂有两种来源,即蔷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山里红的果实个头比较大,颜色是鲜红或深红色,味道有酸有甜;山楂果实个头比较小,表面呈棕色或棕红色,味道酸涩。两者并不难识别。《本草纲目》载“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朹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朹子。...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有学者考证李时珍所记载的“小者”为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大者”为Crataegus pinnatifida、或是湖北山楂 Crataegus hupehensis;并认为历代所用的山楂为野山楂。如此说为正,那么而今所用山楂与古代所用山楂则就大不相同,也就有山楂、山里红、野山楂之别了。

古人认为山楂擅消食,《本草求真》中就说“最能消化肉食”且“与麦芽消谷食者,绝不相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古人观察到“凡煮老鸡硬肉,但投楂肉数枚,则易烂”从而推测出“其消肉积之功可推”的这一结论,这其中也不乏几许睿智的眼光。消食之外,山楂别有散淤之用。朱丹溪说: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不过朱丹溪也提醒“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提到“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朱丹溪与张锡纯这也算是英雄所见略同了。现代研究发现山楂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增强酶的活性,可促进消化,山楂对胃肠功能紊乱也有明显调整作用。所以,山楂具有健脾消食之功。山楂也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可排出宫腔内血块,促进子宫复原。所以山楂可用于产后恶露不尽少腹疼痛。此外,借助于现代研究发现,山楂尚有降脂、降压、降糖、抗菌、抗血小板凝集、强心扩冠、降酶保肝、保护视网膜等多种功效。现今的山楂依然成为老少妇幼皆宜的药食两用佳品了。通常,产于北方的山楂、山里红被称为北山楂,产于南方的野山楂被称为南山楂。实践经验认识到,北山楂长于消食化积,南山楂则长于抗菌止痢,此说尚有待验证。

山楂与山里红,两者从外观就容易辨别之外,其功效也有不同之处,普遍认为山楂降脂功效优于山里红。姑且以为,山里红酸甜,补益应稍胜一筹,所以健脾作用较山楂为强;山楂酸涩,收敛之力稍胜一筹,所以止血作用较山里红为强。故而,山里红更适用于脾胃虚弱的食积内停,山楂则更适用于妇人产后恶露不下,少腹疼痛。当然,这只是借助经验认识上的推理,其真实情况尚有待考察。除了前面提及的北山楂、南山楂之别、山楂、山里红之别外,又有因炮制而产生的炒山楂、焦山楂。一般认为,生山楂含有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长于活血散淤的功效;炒山楂、焦山楂经火炙之后有机酸含量减少,黄酮类化合物相对增加,减少了对胃的刺激,长于健脾消食,焦山楂更有利于健脾止泻。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经验所得,认为炒山楂、焦山楂改善食积作用更显著,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障碍及能量代谢等途径而产生的;生山楂降脂作用较强,可能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实现的。不过,也有研究提示山楂治疗原发性痛经宜炒制后使用。而今山楂叶也做药用,山楂叶具有活血化瘀,化浊降脂的功效,可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胸闷憋气,心悸健忘,眩晕耳鸣,高脂血症等症。从古至今,山楂的药用功能被不断挖掘开发并得以充分利用。古今一脉相承,丹溪老人也应无憾了。

山里红 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

山楂 Crataegus pinnatifid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