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下利——四逆汤,桂枝汤,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
下利十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脉沉而弦者,水寒而木陷也。今弦而不沉,是乙木有升达之意,再见发热身汗,则下陷之阳,已升于上,故愈。
1 下利为阴证,脉当沉迟或脉沉弦,今脉弦而不沉者,阳回而木升之象,在见发热身汗,则下陷之阳,已升于上,故愈。弦为木郁,为阳减之象,也为阳复之象。厥热往复,厥去热来,知弦为阳复。
下利十一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有微热,阳欲复也,汗出则阳气外达,故令自愈。设脉复紧,则阴邪闭束,阳陷而不升,为未解也。
论;本条同此厥阴四十。厥阴之利,阳回则弦与不解则紧。
下利十二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此是厥去热复,阳回利止,可令自愈。假设不愈者,必圊脓血,以热复太过,积热伤阴故也。
论;本条同厥阴四十一,利止当愈,反不愈者,热过伤阴。
下利十三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1 寸脉浮数者,阳复而热盛也,尺中自涩者,营血之瘀涩。营血之瘀阻阳复之卫热,瘀热淫蒸,必为脓血。厥时之营瘀,阻热复之卫气,瘀热淫蒸,则热不罢,而圊脓血也。
论;本条同厥阴四十二。此为厥利,便血之义。
下利十四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 下利,腹胀满者,是为里虚,太阴之证,身体疼痛,此有为外感,脏病连经。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此为一定之理,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外有太阳,内有太阴,当以此先后顺序治之,里温之后,再解表证。
论;本条同太阴五。本条是说明,下利而有表证者,先里后表也。
下利十五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 下利清谷,乃火不化食,脾胃之火败,里寒外热,汗出为亡阳之象,厥者,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脾胃之败,阴阳不相顺接,通脉四逆汤,温脏寒而通经阳也。
论;本条同少阴二十三,厥阴二十四。里寒外热,此为亡阳之热。区别上条,里寒外热,热为外感表热。
图为诃梨勒
下利十六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气利,即前所谓下利气也。以肝脾湿陷,二气郁塞,木遏风动,疏泄不藏,而为下利。利而隧道梗涩,气块喧鸣而不调畅,是谓气利。诃黎勒散,行滞气而收滑陷也。
下利十七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肺与大肠为表里,肠陷而利作,则肺逆而痛生。而肺肠之失位,缘中气之不治,脾土不升,而后肠陷,胃土不降,而后肺逆。紫参汤,甘草补中而缓急,紫参清金而破瘀,瘀开而气调,各复肺肠升降之旧,则痛定而利止矣。
论;此利为大肠下陷,失职之利。肠陷不升,则肺逆不降,病在肺肠,实因中气不治,肺肠二气不能升降,则中气不复。此利在肠,痛在肺。余也不知紫参为何物。
下利十八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利后阳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阳复而有内热也。承气证之烦,心下硬满,是谓实烦,若按之心下濡者,是谓虚烦。缘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气郁阻,是以生烦。宜栀子豉汤,吐其瘀浊,以清烦热也。
1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此为虚烦也。胃中空虚,火逆不降,故更烦也。栀子鼓汤主之。此心下濡者,对比下利二十,按之心下硬满者。
论;本条是利后之烦证。同厥阴四十八。阳明六十五,也有此方。
下利十九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胆火传于胃土,胃热而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下其燥屎,以泻胃热。
1 厥阴之病,阴极阳复,阳从少阳而复,少阳胆火,传于胃土,胃热而有燥屎也。
论;本条同厥阴四十七。辩之燥屎观阳明二十九,六七日不大便,失气者。阳复有热过,上有咽痛又有热利下重,还有传胃结燥。唯有厥热相平而病愈。
重点;此下大承气证四章,皆少阴之负阳明,下利之顺证也。土克其水,是为顺证。寒水侮土,不顺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