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粥(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样味道。
请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也可自拟,但文章内容必须与“粥”有直接的关系。
熬 粥
罗子墨(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
一直以为,在所有食物中,粥是最具灵性的。
粥,可如名士美人,相与出尘。
粥,亦可如柴米夫妻,居家度日。
一碗粥,精心配制,文火慢熬,可作为御用佳品,进贡王公贵族。
一碗粥,粗放炖煮,不加修饰,可作为续命良药,给予卑田乞儿。
也许,作为贡品和日常食物,粥并无本质不同,它们都是粮食熬煮而成。吸收天地菁华的饱满籽粒,在与汤水的温存缱绻中,融化成浓稠温暖的米汤。无论是谁饮下,都将完成一场生命与自然的遇合。
粥,是爱意,是深情。
粥的前世,叫作羹。少时翻阅古书,读到初嫁女子“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不禁莞尔。面如灼然桃花的女孩,换上布衣荆钗,另有别样风华。未脱青涩的她,正在为家人熬粥呢。粥的味道怎样,合小姑的口味吗?“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在小妹一口一口的喝粥声中,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温婉一笑。而这一幕,被封存在千年的古籍中,供后人遐思追忆,浮想联翩。有人说,一个女孩只有在出嫁之后才会有完整的家庭意识。我却觉得,为心爱之人熬一锅爱吃的粥,便是一个家庭最甜蜜的时刻。
粥,是温暖,是思念。
余秋雨先生曾形容病重的妻子马兰:“青菜大米粥,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未曾离开家乡的我们,又怎知在遥远的异地久居,是多么难熬!切好的鸭蛋红油四溢,腌好的萝卜干咸淡适宜,而作为主食的粥,便胜任着暖心暖手又暖胃的角色。我们司空见惯的晚餐,于游子,却是一种奢望。在异地求学的孩子,周日下午总会欢欣雀跃,蹬着自行车回家。母亲早已熬着一锅粥,等他回家。“那时的粥真的好吃,是真正一点点熬出来的。”每当我父亲和祖母谈起这段往事,总会一遍一遍地复制那记忆中的厚味。其实,那无限美味的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大米,清水混合熬成的米浆罢了。哦,对了,再加上一点点烟火气息,一点点爱与关怀。
粥,是恬淡,是清欢。
尝惯玉盘珍馐的世人,常愿用一碗小粥清洗肠胃。不加皮蛋瘦肉,不用黑米红枣,纯纯的白粥,也是滋味非凡。《红楼梦》中的大户人家,享用各式各样的羹汤,却在治病之时改用简单米汤。想必那朴素的粥,与“桂花莲子羹”之类的美食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作良药佳品,慰人心魂。“人间有味是清欢,”不错的,我想,那清欢中,一定有一味名为粥,不加雕饰,却摇曳生姿。
无论你是谁,总有一味适合你的粥。
无论你在何处,总有一碗熬得恰到好处的粥在等候你的到来。
我想,这,便是幸福了。
嘿,你在这里。来吧,粥,熬好了。
(指导老师:陈舜)
DIANPING
点评
叶圣陶杯的决赛采取现场写作的形式,除了考察选手审题立意的能力之外,主要目的是考察选手的写作基本功,尤其表现在几个方面:素材的储备,语言的调遣,篇章的布局。
这篇文章在这几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出色:作者对于和粥有关的名人典故掌握得不少,也能将其跟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更显得亲切而实在。文章的结构清晰,以粥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为纲,写人间温暖而平淡生活与情感,层层铺展,清朗明白。文章的语言准确流畅,短句轻盈灵动,对照自然匀称,笔调收放自如——读这等文字,真令人如坐春风。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