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脏的藏与泻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1]因而又有“脏者藏也”之谓。然五脏之藏是相对于六腑之泻而言,故有上语出焉。事实上,五脏是既藏又泻,以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

一、以入为藏,出则为泻

“肾藏精”,[2]“……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3]前为藏,后为泻。推而广之,“肝藏血,……人动则血运于诸经”;[4] “肺藏气”,[2]“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5]“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1]“心藏血脉之气也”,[6]“心主身之血脉”,[7]输送血精于周身;“脾者,仓廪之官”,[8]“脾气散精”。[1]如上所举,五脏无一不具有既藏又泻的功能。

二、以受为藏,予则为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3]该处唯肾是藏,余脏腑便是泻。“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8]以养五脏。脾属泻,余脏为藏。其实,五脏之间的这种藏泻关系,普遍存在于五行相生的规律中:生我者为泻,我为藏;我为泻,我生者为藏。

三、静守为藏,变动为泻

五脏化五液,“心为汗,泄于皮腠也。肺为涕,润于鼻窍也。肝为泪,流于眼目也。脾为涎,溢于唇口也。肾为唾,生于牙齿也。”[9]此为五脏化津外泻。静守为藏,变动为泻。“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10]情志静谧时,精气内藏,情志变动时,精气外泻。

“藏”是物质及能量蓄积的过程,“泻”是物质及能量消耗或传递的过程,均为五脏不可缺少的生理功能,它支配着人类生长老死的变化。从生命的全过程看,当精、气、血等物质的藏多于泻时,人就生长,否则就衰老,乃至死亡。

参考文献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

[1]素问·五脏别论。

[2]灵枢·本神篇。

[3]素问·上古天真论。

[4]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

[5]灵枢·五味篇。

[6]素问·平人气象论。

[7]素问·痿论。

[8]素问·灵兰秘典论。

[9]素问·宣明五气篇。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发表于《吉林中医药》1984年第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