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金山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
金山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 批次 | 公布日期 | 所在街道乡 | 地点 | 年代 | 类别 |
亭林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亭林镇 | 亭林公园及周边 | 古文化遗址 | |
查山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金山卫镇 | 查山东麓长春村 | 古文化遗址 | |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石化街道 | 临潮三村 | 古文化遗址 | |
招贤浜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84.5.4 | 亭林镇 | 东新村 | 古文化遗址 | |
日军金山卫城南登陆地点 | 纪念地 | 1984.3.19 | 石化街道 | 南安路87号(近学府路)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金山卫城侵华日军杀人塘 | 纪念地 | 1984.3.19 | 金山卫镇 | 老卫清路与古城路交叉口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亭林古文化遗址
位于金山县亭林镇华亭路55号的亭林公园东南侧。1966年在园址南部的土地上发现良渚文化遗址,清理面积125平方米。1988年在挖掘葫芦池时,又继续发现下层为良渚文化,上层为商、周、唐、宋文化遗址,并树立保护地点标志石碑,环碑200米半径内均属保护范围。
遗址发现于1966年,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2年试掘,1973、1975、1988、1990年先后四次考古发掘,清理面积合计1196平方米。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石器制造场地1处;出土较多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等遗物。
1977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亭林古文化遗址为保护地点。201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亭林古文化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金山区朱泾镇东南21公里,金卫镇北部。清光绪《金山县志》卷五称:“昔查玉成炼丹海上小山中,即此。今山有浴丹井、炼丹室,山下乡曰仙人乡,皆其遗迹,因据此定为查山。”海拔约23米,北坡陡,南坡缓,周长1公里。山体由安山集块岩和安山岩组成。山下有古文化遗址——查山遗址
明代《颐清府志》载:“钱野人兖定名为查,今山临海,上有浴丹井、炼丹室,山下乡又名仙山,盖其为查无疑”。山之东麓有仁寿寺,寺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山上景观甚多,其中十景尤佳。山之西半里许,有巨石二块,传为山之足,今有小集镇名大石头,即出于此。至解放前后,查山几经开采,昔日胜迹,多已无存,但因驻军经营有方,增土铺路,植树造林,栽花种竹,故今日查山绿水环绕,山径幽深。位于金山卫镇长春村1组查山东侧。发现于1972年,同年考古清理163平方米,出土大量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及南北朝、唐宋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2008年,上海文管委考古部对查山古文化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确认遗址分布面积为3万平方米。该遗址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三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1977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查山古文化遗址为保护地点。201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查山古文化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位于杭州湾东北部金山县山阳乡戚家墩村防汛海塘内外两侧。最初发现于1935年,遗址上层属西汉时期文化,下层则以几何印纹硬陶和釉陶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文化。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民国24年(1935年)发现。村西原校场大队办公室的东侧及周公墩一带,还有与遗址同期的墓葬。民国37年,上海市立博物馆曾作小规模探掘。由于海滩上的一片遗址长期受海浪冲刷,大批古代的陶、瓷、铜、铁器暴露在滩面上,1962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1963年和1964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两次清理发掘,发掘面积140平方米。发现地下古文化有二层堆积,上层属西汉时代,清理水井1口,墓葬3座;下层为春秋战国时代,清理战国墓葬5座。
1977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戚家墩古文化遗址为保护地点。201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戚家墩古文化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招贤浜遗址的发掘,丰富了马桥文化的内涵,为了解上海地区马桥文化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招贤浜遗址中心区域主要分布于现在招贤浜的两侧,面积大约在1万平方米左右,遗址的堆积以马桥文化为主。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的考古调查采集文物中,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陶片,但是本次野外工作,在已发掘的范围内未见新石器时代遗存。
招贤浜遗址的马桥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马桥遗址十分相似,它不仅体现在遗物所反映出的纹饰作风、制陶技术等特征上,其器物形制基本上也能在马桥遗址中发现相似类型。如招贤浜遗址的D型小盆,下腹近底部内凹弧曲较大,底部周缘凸脊较明显,与马桥遗址的Da型式小盆特征相似,觯,假圈足处弧曲明显,与马桥遗址Aa型觯式器型相近。因此,招贤浜遗址大体与马桥遗址的前段相当,属于马桥文化早期遗存。招贤浜遗址也有少量的马桥文化晚期遗物,如A式鸭形壶,高颈,扁圆腹,高圈足,形体瘦高,“尾部”弱化,是探讨马桥文化晚期遗存的重要线索,但是由于招贤浜遗址发掘面积较小,出土遗物较少,无法作进一步的分期研究。
1984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招贤浜古文化遗址为保护地点。201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招贤浜古文化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经过三个的激战,国军虽然付出巨大的牺牲,但兵力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赶来,日军难以正面突击。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以10万之众,在金山卫沿海地区登陆,包抄国军,目标直接进攻南京。我沿海守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状况下,殊死抵抗,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都壮烈殉国。日军登陆后对城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大肆屠杀,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
1984年市府公布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地为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地点。201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地点为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从金山卫偷袭登陆,沿途烧杀掳掠。日军侵占金山卫后,三天内,金山县就被屠杀2933人,焚烧房屋2.6万间,奸污妇女无数。1966年,金山卫设立了“十月初三惨案碑”、“杀人刑场碑”、“杀人塘碑”。1985年县政府在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建亭立碑,以志纪念。
2005.8.30,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军登陆处遗址修缮1期完成,遗址总面积1500平米,以大型纪念浮雕和雕塑为主要内容,记录当年侵华日军的残酷暴行,以及金山卫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史实。
卫城村原党支部书记、现正在负责编写村志的陈宝龙和今年80多岁的朱春生介绍说:日寇从裴家弄海滩上岸后,他们向北蜂拥而来,进入金山卫城后,沿着穿心河,经过西砖桥,再出北门。十月初三那天8时许,从裴家弄入侵的一股日军冲进西门镇,他们抓住没来得及逃的鲍迪卿、王阿美等10多个村民,把他们捆绑在一根绳子上,前拉后推地把他们带到西砖桥边的一个荒地上,鬼子举起腰刀,朝着绑在一根绳上的10多个乡民砍去,顷刻间,随着惨叫声,10个人断头残躯,血溅满地,然后被推入一个土坑内。事后,被害人家属从泥潭中辨认尸体时,有5具尸体的头颈还牵连在一起,惨不忍睹。“杀人塘”的碑文内还有着这样的记载,“本村农民熊阿大被杀塘内,一只耳朵和半爿脸皮血淋淋挂在颈边,午夜苏醒,满身是血,爬到家内,次日又被侵略者连戳数刀致死,扔进了水塘内。”“日本鬼子仅在数天内,在此残杀农民50余人。”“杀人塘”就此而得名。
-
(2016-05-10 17:00:23)
-
(2016-05-09 17:31:28)
-
(2016-05-08 18:48:03)
-
(2016-05-07 17:41:13)
-
(2016-05-06 17:42:57)
-
(2016-05-02 17:45:53)
-
(2016-04-30 18:18:02)
-
(2016-04-29 16:58:57)
-
(2016-04-28 19:07:56)
-
(2016-04-26 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