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和义“过河” || 郝元杰 聂光玲 尹亮

走基层

  走基层,是新闻宣传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新闻宣传通讯员,积极履行走基层、改文风很有必要。
  只有“走下去”“沉下来”,去“蹲点”访问,用心倾听大众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工作场景,才有一点可能写出“沾泥土”“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2021年4月19日至23日,我随陕西烟草“乡村振兴 奋斗有我”专题采访组到达了西安周至和汉中镇巴、勉县、略阳共四个市县五个村组采访,写了稿件,逐一记录留存——

原标题:周和久“过河”:一座爱心桥 “连通”致富路

文字:郝元杰 聂光玲 尹亮

图片:聂光玲

稿件原刊于 新华网-陕西频道

  周和义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到村里的大桥上去溜达一圈。已经59岁的他,休闲的方式就是沿着大桥从村子的东边走到西边,再从西边走到东边,反反复复。
  25岁的时候,周和义从外地搬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阜川镇蒲家坝村居住。从此“过河”这两个字就和他纠缠了大半生。
  蒲家坝村位于勉县南部的巴山山麓,距县城40公里,是勉县111个贫困村之一。村子依山而建,沿河而居,风景秀丽。玉带一样的漾家河从村子正中流过,将村子分成了东西两半。村子地势东高西平,村民们大多在村东居住,村西耕作,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过河”。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土里刨食,趟水过河。山里的贫困和村民的生活一样几十年不曾改变。“过河”成了每一个蒲家坝村村民心头萦绕不去的“乡愁”。
  “夏天还好,清凉的河水趟着还蛮舒服。其他季节,河水真的是冰冷刺骨,冻得人受不了。”在周和义看来,蒲家坝村其实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气候又好,种啥收啥,就缺一座桥。”
  “年轻的时候要把粮食背回来贮存,年老了又得把孙子背过去上学,村里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一定要修一座桥!”已经成为了周和义持续几十年的执念。
  1998年,村子利用镇子上工程的废旧材料,在河上修了一座铁索桥,村民们十分欢喜。
  2009年,一场洪水过后,铁索桥被冲垮,村民们又恢复了从前的日子。
  夏天的漾家河时常涨水,水一涨,村民们就被困在村子里,不光耽误了农时,连饮食起居的日用品都要“超额”准备。
  村子穷,修不起桥;修不起桥,就没法脱贫致富;村子不富裕,就修不起桥。贫困在这里打了个死结。全村有贫困户133户426人,贫困发生率接近60%。很多村民面对贫困的生活选择了搬离。
  2016年,汉中烟草专卖局成为了蒲家坝村的定点帮扶单位。王波成为了这里的扶贫第一书记。周和义第一时间找上了王波,希望他能帮助村子修一座桥。
  “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我们不惜代价、义不容辞!”王波的承诺让周和义心里有了期望。
  2017年5月,汉中市烟草专卖局投入资金120万元修建一座长51.5米,宽5.5米,横跨漾家河的“连心大桥”,彻底解决了蒲家坝村及周边村子1000多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汉中市烟草专卖局又先后投入70余万元修筑了河堤、水坝,彻底消除了蒲家坝村的水灾隐患。
  桥通了,致富路上再没有阻碍。2018年蒲家坝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11月,133户426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修起连心桥,跨过贫困河,奔上致富路。”周和义站在大桥上,喜笑颜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