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后记|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之前发过关于《永远的艾达》读书会方案相关内容,详细了解请点击下方链接。关于读书会详细方案本文不赘述,只说说个人体会,以及与往期不同之处以及注意事项。
先说感受。
依然是应朋友之邀,感动于年轻人的努力和热情,周日读书会结束匆匆回家路上,脑海里还在回放当时场景,反省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路程漫长,利用塞车空当匆匆小结,发朋友圈。摘录一些闪光瞬间。
活动延伸部分,我请孩子们为艾达亲手做一件礼物。这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家伙是第一个交给我的。他告诉我:“这是龙卷风!”我很惊讶:“你送给艾达一个龙卷风当礼物!为什么呢?”他解释说:“这个龙卷风能把艾达吹回来!”
艾达一定超爱这个礼物哦!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读书会,因为不知道参加者会是谁。事先我准备了几十个问题。
现场有幼儿园的宝贝,也有初中少年少女。我特意选择了一些“老少咸宜”的问题,比如“你有需要独处的时候吗?为什么?”
之前只是倾听的少女第一个举起手,她的独处空间是“有很多要思考的问题,需要静静想一想,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最后这句她特意又强调了一遍——要向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
祝你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在“独处空间”找到平静。
送上这座书中城堡的,是一个初二少年。当我们讲到“艾达最终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张开”时,我问孩子们:“你觉得这时格斯的感觉是怎样的?”少年高高举起手:“悲伤。”我继续追问:“格斯现在的悲伤,与刚刚得知艾达生病时的悲伤,有什么不同?”少年陷入了沉思。
我没有继续追问,我知道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立即找到答案。孩子们需要的,只是再多一点时间。
当格斯与艾达思考,艾达以后会去哪儿时,我也请孩子们想一想,艾达会去哪里?
“去天堂。”
“艾达会变成一颗星!”
“艾达会变成很多很多星星!”
我重复着孩子们的回答,表示我听见了他们的答案。
但我不会给孩子们“标准答案”。
看到这封信时,我全无心理准备,差点当场洒泪。
控制情绪,是我做这种“生死主题”读书会时的一大难点。也是我当妈妈之后的软肋。
继续修炼。
我在朋友圈说,有个小姑娘追着我要“谈感受”。尘埃落定,我找到她认真询问。她告诉我“这个故事悲伤而幸福”。
“悲伤我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很幸福?”
“因为格斯和艾达在一起的时候,很幸福呀!”
我看着她的眼睛:“正因为他们在一起很幸福,所以分离的时候才特别悲伤,对吗?”她点点头。
“那不如两个人从来不相见,这样也不会有分别,更不会痛苦了。好不好?”
她愣了一会儿。我耐心等她。
“不行!”她坚定地跟我说。
“为什么?”
“因为他们在一起幸福的时光很长啊!不在一起的话,就感受不到幸福了。”
和孩子聊哲学:
回到家跟三爸说起这个细节,三爸笑了:“如果没有死亡,活着也没有意义啊。”假如我们有更多时间,跟孩子们深入探讨,我会引出更多关于“生命”与“死亡”、“相爱”与“分离”的话题。
想起网传仓央嘉措的一首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这是一个“终极话题”,即便是大人,何尝能说放下就放得下?
再来说说这一期的与众不同之处,给各位“阅推”提个醒:
~在阅读推广初期,最好与主办方做好沟通,预设读书会参与者年龄段,降低难度,增加可控性;
~如果无法控制参加者年龄,尽量多做一些现场提问问题准备,以便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比如这次读书会参加者从幼儿园到初中生都有,好处是大家可以分享更多思考维度,坏处就是问题浅了大孩子会无聊,问题太深小孩子会不知所措。
可以准备一些大问题,现场细分。比如:
大问题:我们跟心爱的人或事物告别时,有什么感受?
细分为:你养过宠物吗?当宠物被送走或者死掉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跟好朋友分开过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等等。
带有场景的问题,容易被孩子理解,也更容易回答。
~即便事先设定好了参与者的年龄,也要准备一套备案。理由我在之前的读书会方案里有谈,再在下面放个链接,方便查阅。
也许,孩子们不会因为一场读书会,有多么大的改变。但每一次“打开”,都能帮助孩子加深自己的信心,多一分对阅读的喜爱,多一分面向未来的希望。
这就是我作为“亲子阅读推广人”的真实感受。
祝,阅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