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华的新书《文城》,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以前国内文学看的不多,仅有两位作家的作品比较熟悉。一位是王小波,另一位就是余华了。
从《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日》……这些作品都熠熠生辉,令人难忘,尤其是《活着》中的富贵,更是激励了无数人向前看。
但是,阅读《文城》时少了感动,多的是提心吊胆的感觉。总觉得这一秒出现的人物,下一秒就会挂掉。
但是,没想到,余华居然把男主给写挂了。
这太不寻常了。
仔细分析,这其中却暗含着必然。
01、
《文城》的男主角是有着千亩良田的少爷林祥福。
小说的开头,林祥福抱着刚满月的女婴,一路向南,寻找一个叫作文城的地方。
那是一个“出门便遇水,抬脚得用船”的江南水乡,也是孩子母亲小美的故乡。
痴情男子千里寻妻,听起来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但是,余华的笔下没有美好。
文城本就是一个虚构的地名,林祥福当然不会找到。不过他也没有回北方老家,而是在一个与妻子口音最相近的地方——溪镇定居。
此后至死,林祥福都也没有回去家乡,也没有见过小美一面。
02、
看完《文城》后,我印象深刻的是田家兄弟对少爷林祥福的情谊。
林祥福的一封来信,能让田家兄弟不问缘由,千里迢迢奔赴溪镇。
不过,这就很诡异了。
田家兄弟和林祥福是主仆关系,在本质上,少爷这个身份的存在对于田家兄弟就是一种剥削。
但是,在余华的笔下,这种封建阶层建立的主仆关系反倒是最稳固、最深厚的。
田家兄弟不会认为少爷是剥削他们,他们认为少爷生下来就是他们的少爷。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直到林祥福死去也没有改变。
余华在《文城》这本书中,将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写得非常透彻。顺着阶级的这根逻辑线再看。
少爷出生的林祥福,即便是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溪镇。也能很快成为了这里的第二大富户。
而陈百良同样是木匠,比林祥福更早来到文城,却始终是“打工人”身份。
就连女儿林百家的结婚对象选择的也是溪镇第一大富户的儿子,不是两情相悦、青梅竹马的陈家大儿子陈耀武。
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
这种阶级关系的对立,是不可逾越的。少爷林祥福根本不会考虑平民之子陈耀武。
图片出自电影《活着》
如果说,富贵的活着代表的是生活的希望。那么,林祥福的死亡则是必然,这种必然更是封建制度的瓦解的必然,新生命诞生的必然。
所以,即便林祥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地主,他也必须得死。
03、
除了林祥福,还有个人的死亡是必然。
就是小美的婆婆。
小美是封建社会童养媳的悲剧产物。
图片出自电影《喜福会》
穷人家出生的小美,因为相貌好看并充满灵性被选中到沈阿强家当童养媳。在婆婆的严苛管教下,小美谨言慎行,不敢出丝毫差错。
心灵手巧、懂事听话、做事勤恳的小美,符合婆婆理想中的媳妇形象。婆婆内心对媳妇小美是认可的。
但是,婆婆却因为小美私自用店铺里的钱救济弟弟,而休了小美。因为婆婆认为小美的行为违背了盗窃的戒律。
图片出自电影《喜福会》
“古人云,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封建礼教高于人性,即便婆婆心底认可小美,甚至连死都想把家业交付给她认为唯一值得托付的人——小美。
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婆婆将小美休了,造就了整本书的悲剧。
婆婆的死意味着封建制度的瓦解。所以说,婆婆的死也是必然!
04、
看《文城》很像读故事会,有杀伐决断,有江湖义气,也有儿女情长,对新读者应该很刺激,但有点血腥。
比如,这段盗匪毒害人质的描写。
唐大眼珠的屁股肿得像个鼓,上面隆起的已经不是条条鞭痕,而像鱼鳞那样一片片了。看到唐大眼珠仍然一声不叫,水上漂叫小五子去隔壁房间拿来辣椒面,撒在唐大眼珠的屁股上,这时唐大眼珠呜呜叫了起来,豆大的汗珠下雨一样掉到地上,眼泪刷刷淌出来。
纯粹为了血腥而血腥,为了粗暴而粗暴。
有点令人作呕!
图片出自电影《活着》
余华对美有种骨子里的抵触,有着摧毁一切美好事物的变态心理倾向。
他的文学创作不精致不考究,总是在打破读者对美的幻想。
但是《文城》中几乎没有美好的事物,人们只是活得相对体面些而已,紧接着作者就迅速出手打破这番体面。
美好的建立与破坏都如此潦草,让老读者实在给不出眼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