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被讨厌的勇气》7、获得“共同体感觉”的法门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 ◆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赞赏晓书童
晓书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这样慷慨的您!
您的赞赏对我极其重要!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7、获得“共同体感觉”的法门
本期节目的文案有6800字,我大约会用25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述。
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终于到最后一个晚上了。经过之前四个夜晚的讨论,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过去经历,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在这最后一夜,青年将向哲人追问,如何找到共同体感觉,怎么获得幸福呢?
在上一期节目当中我们提到,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是“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学校、公司这样的小共同体,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当中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小。这样一来我们眼前的困难,现在人际关系的困惑不过只是茶杯中的风暴。
今天我们需要再更进一步,那怎么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都是新的关键词,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自我接纳
首先自我接纳。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自己在人前的时候,和自己独处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比方说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总是担心说的不好会被人看不起或者被嘲笑,也不敢在不熟的人面前开点小玩笑。我们不会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有不好的表现,把这叫做失态。
但是镜头切换到我们自己独处的时候呢?就可以毫无负担的放飞自我,高声唱歌,随着音乐起舞或者高谈阔论说些平时不敢说的话,这些都没问题。
两种不同状态反差的背后,其实就是不能接纳真正的自我,害怕在他人面前显露出真正的自己。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自我肯定以及自我接纳,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自我肯定的意思是我明明做不到,却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这其实是在对自己撒谎。
而自我接纳呢?是如果我做不到,那就诚实的告诉自己我现在还做不到,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方说我考试得了60分,如果我对自己说:“是我运气不好,其实我完全可以考100分的。”100分才是真正的我,60分只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这叫做自我肯定。而如果我接受现在的自己只能考60分,然后去思考我要怎么努力才能在今后更加接近100分,这才是自我接纳。
得了60分没有什么好悲观的,没有缺点的人,满分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要让自己处于想要改变和进步的状态当中。
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说过,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好被给予的东西。我们需要分清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不要在意无法改变的,去关注可以改变的部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区别。”它出自尼布尔的祈祷文,非常著名的一段话。我们现在去细细的品味它,应该更能感受到它的意义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他者信赖所指代的就是相信他人吗?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把相信背后的两个意义分别拿出来考虑,一个是信用一个是信赖。什么是信用?他是有附加条件的。比方说,我们从银行贷款,需要提供抵押。金融机构评估我们的偿还能力然后放贷给我们。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还钱的话我才借给你”,这是信用。我想,信用的相信方式,应该是我们平时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吧?
但是阿德勒却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并不是信用,而是信赖。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无条件的相信,这就是信赖。
无条件的相信?那不是很容易遭受欺骗和背叛吗?就像是银行如果不评估信用随意放贷必然遭受损失一样。这怎么能行呢?
提出他者信赖,可并不是要抢占道德意义上的制高点。
哲人解释说:首先,他者信赖,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当我们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如果有人即使被我们背叛依然无条件的相信我们,我们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遭遇到背叛我们的内心确实会有痛苦,但是浅显的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很小,关系破裂带来的痛苦也一样很小。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才能给我们来带深刻的幸福。
其次,信赖的反面就是怀疑,假设我们把人际关系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朋友、怀疑恋人、怀疑家人,那生活中处处都将充满怀疑,这样是无法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的。
他者信赖,是构筑深厚的关系的前提。
举个例子,假如我在恋爱关系中,怀疑说我的伴侣可能对我不忠,并且积极的去寻找相关的证据,那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其实不管具体情况如何,我们一定都能发现一大堆对方不忠的证据。
对方无意的举动,与别人打电话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间等等,只要我们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忠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都觉得,无条件的相信别人只会遭遇背叛,但是决定是否被判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考虑自己该怎么做。当然了,如果我们不想与某人建立关系的话,主动斩断与别人的关系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当我们想着,如果对方讲信用我就给予信任的话,那这只不过是一种需要抵押或者条件的信用关系罢了。
如果我们一味的担心被欺骗被伤害,不敢去信赖他人,那最终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当我们拿出信赖他人,拿出加深关系的勇气,人际关系的喜悦就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才会随之增加。
当我们做到了自我接纳,同时对别人寄予了无条件的信赖,这个时候,他人就都变成了伙伴。当把他人看作伙伴,我们自己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他者贡献
再说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我们此前一提到贡献,想到的多半是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为周围人无偿的进行付出。
而阿德勒口中的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他反对这样的行为。他者贡献不是舍弃自己而为他人效劳,这是为了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采取的方法。
阿德勒确实是要我们为他人,为共同体作出贡献,而这样做的同时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哲人给了工作重新的定义,他说工作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是在通过工作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然了,赚钱确实是很重要。但就像是我之前常常说的,金钱是当我们创造了足够的价值之后,必然的回报。我们可以想想看社会上的那些富豪,他们已经拥有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那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忙碌工作呢?是因为对于金钱无限的欲望吗?其实他们也是为了他者贡献,为了获得“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怎么理解在共同体感觉的前提之下,他者贡献是为了我们自己呢?
最容易理解的共同感觉,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家里的晚饭之后,一片狼藉。孩子回到了自己房间,丈夫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而只有妻子在收拾餐桌。这个时候妻子会不会产生“为什么你们都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的怨言呢?
其实并不会,即使妻子没有听到丈夫或者孩子的一句谢谢,他心理也是清楚的明白,我对家人有用,家人都被视为“伙伴”。所以妻子在家这个共同体当中就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样的,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共同体感觉,我们就应该会去思考我能为伙伴做些什么?而不是别人能为我做什么。
刚才我们所说的三个关键词,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他们三个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我们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也正因为我们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把他人当做自己的伙伴,我们也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我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这是阿德勒教给我们的,找到共同体感觉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的方法论。还是那句话,真正的理解阿德勒的思想直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并且去实践。
人生和谐
另外,阿德勒提醒我们说,在人际关系当必然会遇到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清除的分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某个人的问题,而绝对不会是所有人的错。
有的人常常会使用“大家”“总是”或者“一切”之类的词语。像是大家都讨厌我,总是我自己吃了亏。阿德勒认为这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判断整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在犹太教的教义当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势必会有一个人无论如何就是讨厌你。同时10个人当中也会有2个人与你能成为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在这种时候,我们是去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还是聚焦非常喜欢自己的那2个人,还是关注作为大多数人的那7个人呢?而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多半只会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并且以此来判断整个世界。
比方说笑话别人口吃的人,一定是极少数的。充其量就是10个人当中的1个。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主动与他切断关系。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的觉得所有人都嘲笑我口吃。
人际关系当中的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在这个话题当中,哲人还举了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工作狂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觉得全世界都笑话自己口吃的人,是用事物的一部分来判断整体,而工作狂则是只关注到了人生当中一个特定的侧面。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人说,因为工作忙,所以我无暇顾及家庭。这其实就是人生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逃避其他责任。我并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单位上班,家庭的工作、照顾孩子、对地域社会的贡献、以及对自己兴趣爱好的投入,这一切都是工作。我们曾以为的工作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很多人都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工作辛苦,挣了钱养活了家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但是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比方说,上了年纪退了休,不得不靠退休金或者孩子的赡养生活,或者年轻的时候因为疾病或者受伤无法劳动。这个时候用“行为标准”来衡量自己,那他将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曾说,要用存在标准,而不是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来判断别人的价值,我想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吧。
找到共同体的感觉,这是阿德勒给我们人际关系,乃至是人生幸福的终极解药。不管我们现在是学生,是职场人士,还是创业者,都要时刻把自己与社会、与更大的共同体链接起来,为他人做出贡献,并且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自卑情结、我们的困惑都可以在共同体感觉当中得到化解。
仁者不忧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十年前,他就辞去了微软的所有职务,投身慈善事业。而新一代互联网商业偶像扎克伯格,在他女儿降生的时候,将自己与妻子持有的facebook99%的股份拿出来创立了慈善基金。这些人他们已经拥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也拥有了受人敬仰的商业地位。他们这样做难道是因为钱多任性,乐善好施吗?还是像许多人揣测的,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目吗?
包括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在内的许多商业大佬,他们都拿出了真金白银去做慈善,他们都遵从了来自于更大共同体的召唤,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做到了他者贡献。
很多同学应该都听说过特蕾莎修女的事迹吧,她是20世纪的伟人,甚至可以说她是从头到脚都闪耀着善良光辉的圣人。她一生的时间都在扶困济贫,可以说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那些素味平生的穷人。
在印度这个多宗教的国家,信仰不同造成的冲突与矛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也给特蕾莎修女的救济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她每次都以一个异教徒的身份进入一个地区,当地人一开始对他是满怀敌意,甚至举刀相向,但最终特蕾莎修女都能用自己伟大的仁慈与博爱赢得当地穷人的尊敬与爱戴。
虽然她无力阻止战乱、痛苦与死亡,但她依然会为受苦的人送去临终的关怀。那些垂死的流浪者、残疾的婴儿和肮脏的麻风病人与艾滋病人,特蕾莎修女会握着他们的手,安抚他们,给予他们最后的尊严。
有一次,特蕾莎修女带回了一个半边身体都被蛆虫吃掉的男子。给他清洗并且竭力安慰他。男子在临终前说:“我像个牲畜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
在1979年的时候,特蕾莎修女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善举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与认可。
她站在闪耀的领奖台上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拥有,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来承认穷人也是有尊严的。
当她知道颁奖后的国宴需要花费7100美元的时候,他流着泪真诚的说,能否把这次国宴的钱赠于我。因为一顿国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但这笔钱却可以让150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的饱饭。最后他甚至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牌也卖掉,连同巨额的奖金全全部部都献给了穷人。
而她自己呢?她有钱吗?特蕾莎修女的所有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衣服。她从不关注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更不会因此心生烦恼,甚至就连他临终之前都还在与周围的人说笑。
特蕾莎修女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共同体,为了社会、为了全世界穷人而活的圣人。她生前被称为人间的天使,穷人的母亲,她死后给世间留下的是和平、温暖与爱。
这些接受把自己置身于更大共同体,不断的做着他者贡献的人们,他们所做到的就是孔子口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啊。
我扪心自问,无法成为特蕾莎修女一样的圣人,但是我可以朝向阿德勒所指明的人生方向,把自己的价值与社会这样更大的共同体的价值相连接,这并不是我们挣到多少钱才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为共同体创造价值,通过对他人的关心,通过他者贡献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抵达人际关系终点的方便法门。
否则不管我们挣到多少钱,换多大的房子都没有办法将之兑现为真正的幸福,而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内心一定可以获得平静,生活也一定可以感到幸福。
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这期节目内容。
1、我们进步一讲了如何获得共同体感觉,找到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我们需要做到三件事儿。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2、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并非自我肯定,我们需要分辨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平静的去接受它,哪些是我能改变的,努力去将其完善。
3、他者信赖,我们曾经的处事方式是如果你值得我相信,那么我才选择相信你。这不叫信赖,这只能叫做信用。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这可并非是佛系般神圣倡导,因为只有我们首先选择了他者信赖,深厚的人际关系才有开始的可能。只有选择他者信赖,他人才会成为自己的伙伴,帮助我们找到共同体的感觉。
4、他者贡献,这也并非是高尚的牺牲自己而为他人效劳,它是让我们体会到自己价值的关键一步。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是工作,工作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工作来实现他者贡献,进而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家庭是我们理解共同体感觉最好的例子,家人之间的他者贡献很容易理解,即便不是每次都得到家人的肯定,我们自己心中也明确的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为家庭,为家人创造着价值。
5、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我们做到了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只有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伙伴,我们也才能做到他者贡献。与此同时,对共同体做出贡献,对别人有用这样又反过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自我接纳。
6、阿德勒强调人生和谐。10个人当中势必会有一个人讨厌我们,两个人喜欢我们,7个人对我们既不喜欢也不讨厌。而无论是这1个人、2个人还是这7个人都无法代表所有的人,我们不能只凭借事物的一部分来判断整体。
工作狂是典型的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他们只关注到了人生当中一个特定的侧面。所谓的工作不仅仅是在单位上班,家庭责任,对单位以外的社会贡献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只用工作挣钱这一个行为标准来衡量自己价值的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将什么都不是,这是一种异常浅薄的认识。
7、仁者无忧,阿德勒为我们指出的人生方向,是让自身的价值与更大共同体的价值相连接,通过与他人协作,通过对他人的关心,通过为共同体创造价值,通过他者贡献来实现自我价值。这与我们有多少钱无关,不管我们是创业者、打工者还是自由职业者又或是学生,我们现在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这是获得人生幸福与心内平静的方便法门。
关于青年与哲人最后一夜的对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幸福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在和未来,怎么获得幸福呢?
这个问题我将在下期节目为您解答,下一期节目也将是解读《被讨厌的勇气》的最后一期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