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情思(转载)
羌笛是羌族最主要的乐器,最早使用的是先秦时期西北高原上的古羌人。他们以鸟兽骨头为材料,镂空钻空,双管并列,竖吹,让悠扬的声音响在广袤的草原上,和放牧的羊群一起,成了古书上一段解不透的文字。后来,笛音便在中国大西北的原野上哀怨而美丽地回响着,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诗句走向了今天。
现在的羌笛则流传在岷江上游的羌族聚居区,用直径约3厘米的高山油竹制成,长30厘米左右,两管并列,共12孔,管头插着竹舌发音器,管尾系着羌绣饰物,外表变的更加美丽。但秀丽的管身里流淌的依旧是古朴纯真的音符,吹奏出来的依旧是从远古传来的悠悠的声音,叫人只要听到一次就生出无限的情思和遐想,我就至尽仍记得第一次听羌笛演奏时的情景。那是在茂县赤不苏一座很民俗的寨子,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夕阳的余晖下,面对起伏的群山,他落满晚霞的身躯如大山一样厚重。他持笛竖吹,运用鼓腮换气的技巧,让笛音从每一个孔中飞出,短笛无腔,音随意转,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层的东西。音调悠扬而曲折,水一般流淌在羌寨的黄昏,让我一下子就好似听到了远逝的怀念。笛音中的草原和红柳开始复活起来,最美好和最忧伤的一瞬,都定位在历史的天空,连现实也是温柔的,纱一般覆盖在寨子是周围。人在温柔的中心里,是惟一感动着的精灵。
流传下来的羌笛中有一种是用鹰的翅膀骨筒做成的,一看就有不可节制的想像滋生出来。以鹰的翅膀为笛,那是怎样的意境!让飞翔的鹰脱胎换骨,以神灵的名义,幻化成自己心中最自由的声音,载动梦想也载动心事,表达希望也传递情丝,这也许是世界上极为独特的方式了。所有包含的意义都在无严之中,像羌族女诗人雷子那首《鹰笛》的诗歌一样,对着它,惟有感受和意会才是主要的,其余的则应任随它们飘进风中。
而只要和音乐相关,便有许多爱情的传说一同生长。悠扬的羌笛何况本就动人心弦呢!相传古羌人牧羊为生,一生都需要表达的爱是主要的情愫,一男子因爱上仇家的牧羊女,于是将复仇的箭杆做成笛子,用柳丝一样情长的笛声表诉心音,和哪个笛声一般的姑娘在一个高原湖泊的岸边,笛舞相伴,使一个爱情的故事在花香中演绎为了前年之后仍是绝响的福音。
“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夜晚的风中,羌笛吹奏的音乐永远充满了怀念,它把无尽的情怀变为可以感知的符号,让我越过时空体验着无法言传的东西。点点滴滴,全是无奈之后飞进天空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