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星妈!日本人称她为【香港的妖精】,与邓丽君齐名
用【才华与美貌并存】这句话,来赞美某些明星,我承认自己不太服。但如果是早些年香港娱乐圈的明星,则是没法喷。
男的帅,女的靓,演戏唱歌还都是真的在行。
但这群人也很迷,有些人出道即巅峰,有些人凭颜值就让人迷了半辈子,有些人火了反而选择出国读书...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这些人都是什么神仙!
01
馒头妈我不是颜狗,这把年纪,我只对有智慧又美丽的女人上心。纵然香港娱乐圈美女如云,我最近却迷上了,一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火到不行的女人,这个女人叫陈美龄。
她有多火?你肯定不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她是与邓丽君齐名的华人歌手。
14岁出道,做歌手发专辑。17岁东渡日本发展,成了日本青年的青春偶像。参加过三次红白歌会合战,属于当红一时的实力派偶像明星。
而且,当时她的人气不逊于山口百惠,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她的忠实粉丝。
日本人将她当成是Angle(天使),都称她是香港的'妖精'……不过,这'妖精'在日语里是称赞语,是天使的意思。"
张国荣也是她的好朋友,他和陈美龄用同一个录音棚
馒头妈我迷上她,倒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歌声,而是因为她的温柔。浑身散发温柔的女人不多,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她不仅平时温柔平和,连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散发着温柔的光辉。你知道,我们平时教育孩子,铁定不会是母慈子孝,一派其乐融融的模样。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疑问,你怎么知道她教育孩子没有呲牙咧嘴的时候?她既然这么火,怎么有时间照顾孩子?
这正是我佩服这个女人的重点所在。当年她正火得一塌糊涂时,年纪并不大,就像现在的tfboys一样。
还是处于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年龄,但那时她毕竟是人气偶像,工作忙起来,上学是基本不可能。
她父亲知道后,说:“赚钱或出名像流水,只有学到脑子里的知识,才是一生的宝物。”
问题娱乐圈就是名利场,多少人是奔着追名逐利去的,能不诱于誉的”多多少少有点毛病“。
于是在最红的时候,陈美龄就在场内人的【毛病论】中,宣布暂别歌坛,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1986年,陈美龄在日本结婚,嫁给了自己的经纪人。前半生热烈非凡,后半生也异常精彩。
02
生下大儿子后,1988年12月,日本许多杂志都在大篇幅争议一个问题──陈美龄该不该带着孩子去电视台上班?
那时,为了要给孩子喂奶,陈美龄背着儿子,领着保姆一起去上班。有人说她太贪心了,工作也要,孩子也要。
所以就有了后面关于有孩子该不该工作,轰动一时的【Agnes争论】。"美龄"一词也得到当年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大众奖。
通过这场社会论争,日本的劳动母亲和女性的立场也重新受到关注。这件事还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Myra Strober看到报道后,邀请陈美龄去美国念书,当时她肚子里刚刚怀上二儿子。
当时日本各界对她带娃工作的质疑,让她非常生气。最终选择带着大儿子和肚子里的二儿子,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最后拿到了教育学博士学位。
毋庸置疑,她是个优秀且观念先进的女性。但最让人拍案称绝的是,她去斯坦福念了一遭书后,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也全部都送进了,美国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学。
大儿子,从小关注社会问题,在学校是学生领袖,深受同学和老师信任,他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很高。
二儿子喜欢音乐,高中时就已经与音乐出版社签了作曲合约,而且文章写得很好,文学修养很好。
三儿子喜欢计算机,从小学开始就能为学校设计网站,数学极好。
后面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成了一本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在香港还非常抢手。
书我没买,但我从网上看了一个她分享自己教育秘诀的专访。她说了大概有10件事,是家长千万不能对孩子做的。视频如下: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爹当妈,但对于教育孩子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教育方式也不可能贸然复制。
但我看了陈美龄分享的关于家长育儿不能做的10件事后,觉得有三点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03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她说:“如果比较得多的话,小朋友就会没有信心,他的潜力他不敢给你看到。
【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是低(差)的小朋友,他们可能会去欺负人家,看不起人家。”
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别人家的孩子】长大的,到了我们这代人当爸妈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敛,惶恐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连一向爱控诉的孩子都收起了愤怒的小嘴。
之前在网上某论坛,看到一个大学生网友,感谢自己妈妈当年对她的【不骂之恩】。
原来这位网友小时候学习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小学学的东西很简单,大部分人都能考满分的,她几乎都没考过满分。
每次都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等她回家的时候,帮忙过马路的大妈都早就回家了。
她一个人不敢过马路,哭哭啼啼地给她爸妈打电话,让他们来接…原以为,少不了一顿臭骂。
然而她老妈一次都没有骂过。甚至说,没事儿,考的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
好几次,这位网友很难过地问她妈妈,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她老妈说:
“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然后,在她妈妈多年的鼓励下,她考上了人大。那是她和她爸妈都不会相信的奇迹。
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在这位网友身上,诚不欺人。
虽然【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已沦为段子,供人拿来自嘲。但小孩子毕竟不是【见多识广】的网友,他们没有网友万物皆可【段子】的心态。
对于幼崽,我们当爹当妈的还需要继续实施【爱的教育】...
不要用物质来奖励小朋友
说实话,用物质奖励孩子,是我经常干的事儿。
你会发现,几块钱、一个玩具、一包零食就能让熊孩子对你俯首称臣,端水、扫地、扔垃圾全都没问题。
不过陈美龄认为,玩具就是玩了两三个礼拜,他们就不喜欢了,丢在一边,不是永久的朋友。
曾有一个家长跟她说,小朋友不喜欢洗澡,是女孩子,然后想奖励她玩具。
她的办法是:“好,你洗干净,你可以帮妈妈化妆”。男孩子的,你就跟他说:“你坐好,你可以给爸爸化妆”。
意思是奖励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这点倒让我想起了一位泰国妈妈做的事儿,完全是教育模范。
曼谷妈妈Nuttanitcha Chotsirimeteekul的5岁的孩子不愿意上学,于是她决定给儿子上一课。
但不是对孩子软硬兼施,混合双打。而是她和丈夫休息一天,带着儿子上街,让孩子从箱子里和路边捡起塑料瓶和玻璃瓶,然后把废品卖给他们。
他们走了大约2.2公里,孩子捡了2公斤的瓶子,以市场价卖给妈妈,卖了约为2泰铢,人民币4毛钱。
卖了塑料瓶之后,孩子饿了,想吃烤肠。“一根10铢,你钱够吗?”孩子看看钱:“不够。”
孩子累了,想坐公交车回家。曼谷妈妈说:“要10铢,你钱够吗?”孩子看看钱:“不够。”
“那妈妈建议你找到更多的瓶子来赚取更多的钱。” 孩子忸怩地说,“没关系,我会走路。”。
捡着捡着,然男孩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想要冰淇淋”,Chotsirimeteekul说:“这需要5泰铢,我们有足够的吗?”他只能讪讪地说:“不,我不再想要了。”
最后,小孩主动说:“好累,好热,想回家。”
见目的已经达到,这位曼谷妈妈趁机问他:“那么你想像这样工作还是去学校?男孩说:“我想上学!”
我们碰到孩子不愿意上学,解决方法一般是先哄几句,不行,就奖励点东西,给点钱。再不行,就背都要给他背到学校去。
这位曼谷妈的做法,我真是给她点赞,学到了有没有!这跟陈美龄说的奖励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不谋而合。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非常擅于帮孩子做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学什么...几乎都成了自发的本能。
不过陈美龄的做法是,她认为懂得选择非常重要,从小就训练她的儿子。比如说去买冰淇淋,他自己去选择。
去高中的时候,她的大儿子说,要去美国留学,虽然她的想法是想他去读No.1或者No.2也好,可是她儿子选的是No.7。
然后他儿子选的学校,每一个新进来的学生都配一匹马,他们每天就是要先照顾了马,然后再去吃早饭。
所以教他们很有责任感,而且他儿子读得很高兴,功课也很好,学校也教得很好,最后她觉得儿子的选择是对的。
网友@海喃的爸爸,在教孩子学会做【选择】这件事上,可谓高手。
“爸爸,别的小朋友都上兴趣班,我怎么不上啊?”
“你想学什么?”
“英语!还有钢琴、小提琴、跳舞、画画、围棋、游泳……” (其实都是周围小孩学的)
“学这么多太累了,你去挑两个最喜欢的告诉我。”
两天后
“爸爸,我想学英语和钢琴。”
“为什么?”
“会说英语,长大了可以去美国找姐姐。”
“钢琴呢?”
“音乐老师弹钢琴很厉害,我很羡慕。”
“去哪学?”
“很多小朋友都在少年宫学,我们也去吧。”
“好。”
你看,这位爸爸将【以退为进】这招运用得多炉火纯青。在我们还愁着如何让孩子多上几个兴趣班的时候。人家孩子自己乖乖说报几个班,学什么,这换你敢想吗?
这大概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了吧,我们选择另一种让孩子被动上课的方式,孩子就时不时跟我们闹,学的也未必多投入。这位爸爸选择的是让孩子掌握选课的主动权,所以他不费余力地把孩子的兴趣班给安排上了。
不过无论是陈美龄的儿子还是这位网友,其实你会发现,小孩是懂得选择的,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直接否了他们的选择权,取而代之。
04
以上只是说了三点,还有七点,馒头妈把陈美龄认为家长千万不能做的十件事总结如下,感兴趣的姐妹可以把视频看看:
❶ 不要说:看看别人家孩子!
❷ 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❸ 不要制定每天的时刻表
❹ 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❺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❻ 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
❼ 不要打孩子
❽ 不要对孩子撒谎
❾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❿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看完陈美龄的教育理念以及不同网友的故事,如果问我有什么心得的话,我会用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作总结: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当然最想分享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教育。】这也是我最佩服陈美龄的一点,因为她做得真的很不错。
希望对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都有所启发,育儿不易,各位,加油!
最后,做为彩蛋,给大家分享一个日本妈妈,让她儿子在一天内结束叛逆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