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批判:“面对‘国外地理教育进展’一筹莫展?不妨先看看这篇。”| 实力示范自我打脸与前后矛盾,以说明辩证看待事物的重要性

2018.05.10  09:11

UCL IOE

今天发现广场上的学院临时食堂已经快营业啦

最早开始挖地基的时候,我根本没想到这是做什么,更没有把这和正在施工的学院原学生食堂联系在一起,后来开始建小房子,我也不知道这是在做什么,直到有一天,有人顺口和我提起这会是临时食堂,然后这周我就看到里面摆了桌子椅子,吧台也已经成形了,外面的海报也张贴了出来;

这个过程其实就有一点像很多我们在做的事情,有时候别人都只能看到你的成果,却看到背后哼哧哼哧像傻子一样的几个月;也有点像在你迷茫的时候,其实有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正好点醒了你的困惑。


必须预警:

这篇推送很长,主体部分是对我前两天写的“面对'国外地理教育进展’一筹莫展?不妨先看看这篇。”这篇推送的第一部分进行条分缕析地批驳。

我就是表示一下即使是同一个人,说话也可以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相互补足的。没错,这是我在尝试剖析自己,演示给你看什么是建设性批评。

开始阅读前,我还要引用一句我听到过许多人跟我讲过的这句话:

“我不同意”才是真正开始交流的起点。

还有一个耿直的版本:

“你说的都是垃圾”之后要跟上,从哪几点来看你说的是垃圾。

如果没有后面的分析,那就是人身攻击了吗?建议直接使用“反弹”。


写在前面

(=我觉得和主题相关但又称不上是正文的内容一般就放在最前面,表明一个基本态度)

如果是最近新来的读者,那可能还不知道我这个公众号是什么定位,以及我是什么人。那么,如果真的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我在底部做的自选菜单,你认为我是做什么的,我就是做什么的。这是一个写作者应该能接受被“各种解读”的时代。毕竟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开始,书写者在书写结束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部分。

如果实在很想知道我对自我的认知,那么GEO的介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既观察全世界的鸡毛蒜皮(global everything observation,GEO),也探索优化地理与教育的未来(geography&education optimum,GEO)。

其实我之前用的一个更得我心,只是为了对得起GEO这个缩写改掉了,我之前用的是介绍:唯一的定位是没有定位。因为我不希望GEO被设限、被定型,所以我希望这里是一个我可以把各种我觉得有价值分享给更多人的内容、思考呈现出来的虚拟空间。一来,记忆力很差的我有了一个比特海中的备份;二来,有心人可以从其中产生自己的新想法;三来,我就站在这里基本上每天发射一个讯号虽然看起来有点守株待兔地等待可以在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但是至少给了我的新朋友们一个认识我的基点。谁知道下一个转发我推送的人是谁?最终这条推送又会漂流到谁的手机了呢?

但我真心地说一句:珍惜我的每一条推送,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还特地调大了字体方便阅读。如果你想要转发给你认识的人,打算彼此讨论一下我推送里的一些想法,请一定单独转发给你关系不错的朋友,关系一般的熟人就算了。

但目前只有一点是基本确认的,常年更新的是同一个人。在转载他人文字的时候,如果没记错的话,我都会注明出处。所以,不要再有以为陶理和Hermione MIAO是两个人的误解了。我一个人也完全可以从两个甚至更多角度来写内容。人的性格还有很多面呢,我怎么就不能用不同的笔名来写作了。


理性批判:“面对'国外地理教育进展’一筹莫展?不妨先看看这篇。”| 实力示范自我打脸与前后矛盾,以说明辩证看待事物的重要性

(快给给能一口气读完的自己拍拍手)

既然我之前留了那么多可以被建设性批评的点都没有人指出来,我只好自己精分一下,来试着一句一句反击《面对“国外地理教育进展”一筹莫展?不妨先看看这篇。》,以第一部分为例:

我在咨询“地理直播”的过程中(详情见:所有可能的地理课堂未来:直播平台+实地考察),有一位老师提到自己在给研究生上《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的课程,问问我有没有什么推荐。

人家是比较研究,能够审清题意吗?比较研究的推荐的话,难道不应该从“比较”入手,不应该先问问那么目前这位老师和TA的研究生们:是怎么了解国内陆理教育研究进展的吗?

这就是有这篇推送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难道不是希望多几个人来读你曾经写过的一堆废话,然后还试图让别人从茂密繁杂的森林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颗圣诞树。而且,更准确来说,难道不是因为你又懒又蠢还夜郎自大么?

我当下就厚脸皮地推荐了自己的公众号。

这句话中至少有三个字是准确的自我认知“厚脸皮”。你一个啥都更新的各种想法汇杂在一起的公众平台,怎么能够和经典又前沿的专业书籍相提并论。人家老师请你推荐的肯定是国内研究生想对难以获得的国外新出的学术专著和文章。

英国地理协会(Geographical Association)在2017年新出的全彩版 The handbook of secondary geography(edited by Mark Jones),学者们一起编写的2017年出版的 Debates in Geography Education(2nd edition)(edited by Mark Jones and David Lambert),国际地理联合会在2016年推出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相关委员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不应该是更专业负责的推荐吗?

因为我其实陆陆续续更新了非常多的相关内容,以及该从哪些方面入门,怎么找到研究热点。

国内的几代学者已经在《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上发过许多文章了。何况还有英美的众多期刊,比如英国的《Geography》《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美国的《Journal of Geography》、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的会刊《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你有多大脸把这些人都引流到关注自己的公众号,何况你的解读还不一定准确,因为你也没有每一期都看,每一期都整理呀。

我始终认为自己在页该做的事情是向“授人以渔”靠拢,“授人以鱼”这种事情吃力不讨好,很可能你以为自己好容易烹饪了一顿大餐,对方却只是浅尝则止,甚至根本不看一眼。

那如果人家就是海鲜过敏呢?如果人家是吃素的呢?在不了解对方需求的情况下,就像一个背着满满的水壶,给快渴死在沙漠里的旅人讲如何钻水井,却不给对方一杯水一样很可笑啊。同理,你想想自己现在信息获取多么富裕,难道忘记自己之前在国内怎么也打不开GeoCapabilities网站时的苦恼了么?

所以,下次有人让你帮忙下载一个文件的时候,在问过别人的确自己尝试了几次都不行之后,能帮忙下载就不要摆什么架子了。至于别人在拿到资料之后,说一句谢谢就消失在人海,从此再也不联系你。会不会是因为你也从来没有真诚地说过:很期待你看完之后告诉我,我们再找个时间讨论一下这个主题。

我一直都认同只有自己一点一滴在网上找到的内容才会珍惜,而别人分享给你的只是随手扔进了文件夹,等待哪一天打开。

这种不负责任只会囤货的松鼠行径,难道不是像你这样贪心的人才会吗?还是有人会认真分类整理自己的文件夹,做好笔记,并且及时与相关的研究者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不能因为你自己要自己找才珍惜,就揣度其他人不会珍惜你分享出的文件。目前你没遇到这样的人,也没有理由否认这样的人存在。

而那一天,对于很多人而言,永远不会来。

如何定义许多,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标准妄自揣测他人的想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道德优越感给你的勇气吗?没有任何数据支撑,就说出这种话,不会觉得对不起自己一贯以来伪造的严肃正经学究形象吗?

这段话应该是我从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专栏中看到的。

那为什么不去考究呢?之前不还再让读者自己去探索求证?为什么要给自己一个双标的靶子里在这里呢?如果希望读者认真做相关笔记的话,那自己是不是应该先做到,才有脸说其他人。

而作为一个看过太多他推送的人而言,我根本想不起来是在哪里。所以,我从中理解到:有关键词索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键词索引很关键,但更重要的不应该是如何确定你的关键词是合理的吗?是否在检索关键词的时候用了尽量多样的表达方式,又是不是进行了一个合理的分类?


附赠一个今日份的自我反省:

看看人家小学妹发的遣词造句和你这一长串文字。妈妈不是教你少说话多发表情包么?在一开始就不该说这么多话,应该学学正常人,下次就应该回一句“不客气,我也没帮上什么忙

加油~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