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的明式家具
去年九月下旬,我们和詹小洪夫妇等朋友一起游李庄,参观了营造学社旧址月亮湾。这里风景很好,因系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备受关注。这里还有罗哲文、王世襄的办公室兼卧室,他们当时是营造学社的年青人,每人的房间大约6平米。他们从这里起步,以后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各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注王世襄,起因于中学同学田家青。他曾赠我大著《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三联书店2014年)。我去田家青家做客,看到他在王世襄指导下完成的一组明式家具,十分简洁典雅,让我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直观感受。
王世襄生于1914年,逝世于2009年。他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等书1980年代出版,在海内外影响甚大。他在研究中国家具史的过程中,倾毕生心力,精心收藏了80件家具,成为明清家具的标准器,浓缩了一部流传有序的明清家具史。他曾有言:“搜集家具实非易事,收藏保管实更艰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变革已使家中旧宅日益狭隘。文革后更沦为大杂院、贫民窟。且地处危房改建区,一旦通知搬迁,急于星火,故常惴惴不可终日,并深感所藏家具已不可能长为己有。数十年心力所萃,只有由国家博物馆保管陈列,始不致流离分散,且可供人观赏研究,物尽其用,此实为最理想之归宿。”这批家具最终落户在上海博物馆,颇为这家博物馆增色。
这批明式家具,原是王世襄的私人收藏。民国年间,王世襄在北京有一处雅致的四合院,陆续搜集的家具就收藏在这里。1949年以后,官方想以抽肥补瘦的思路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当时出台私房改造政策,私人拥有房产超过12间的要没收;8间以上12间以下的必须出租一部分。王世襄曾请黄苗子、张光宇、盛家伦等文化界朋友来当房客。后来房管局和街道知道他在家中厢房存放着家具,又向他施加压力,厢房如不出租,将占用办托儿所或街道食堂。王世襄被迫出租厢房,自己的住所只剩北房四间,珍藏的家具挤在其中的三间存放。后墙是五户人家的小厨房,油毡作顶,距北屋房檐只有三尺。任何一个小厨房起火,家具都可能付之一炬。房管局安排的厢房住户是铁匠,整天打铁,焊洋铁壶,做烤箱。其妻回收废品,破烂堆了满院子。作为摘帽“右派”的王世襄,心中不快,亦十分无奈。直到改革开放,王世襄的政治处境好转,右派改正,当了全国政协委员。但请神容易送神难,想让这些居民搬出王世襄的院子,却比登天还难了。
谷牧对文物的价值有很深的理解。1980年代,他来到王世襄家看望,提出把这个院子的全部房屋收回来还给王先生,办成明式家具陈列馆。但涉及住户搬迁安置,一时无法落实。谷牧构想出一个以家具换住房的方案,让北京市委和文物局考虑。北京市的有关领导也来过一趟,但没有下文。
这时,上海博物馆新建,香港实业家庄贵仑有意捐赠文物,实现父辈遗愿。他与王世襄商谈。王世襄说,只要你全部归公,自己一件不留,我的家具全部奉送,报酬不计,给多少是多少。只要够我买房就行了。就这样,王世襄的全部家具由庄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他这样叙述:时上海博物馆新厦在修建中,机缘巧合,吾友庄贵仑先生正筹划用捐献文物、开辟展馆之方式报效国家,并借以纪念先人志宸、志刚两先生昔年在沪创办民族工业之业绩。承蒙不弃,枉驾相商。喜其志愿,契合素旨;更感其为公解囊,不为私有。于襄则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垂暮之年,堪以终老,此外是无他求。故不计所藏之值,欣然将七十九件全部割爱。1993年2月上海博物馆饬员来京,点收运沪。以上为搜集所藏,前后几达半个世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化私为公。” 他还和好友杨乃济协商,将已经赠出的一件黄花梨交杌一并捐给上博,凑成80件整数。
庄贵仑付给王世襄100万美元,为当时国际行情的十分之一。王世襄想用这笔钱在东便门购买公寓。但当时在北京有钱想买房也非易事。钱正英是王世襄好友。她应泰国王后之邀前去访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精心创作了一幅剪纸,把泰王和王后的生肖巧妙地剪在里面,得到泰国王、王后的珍爱,使钱正英的出访大为增色。钱正英到王家做客时,看到珍贵的家具均被拆散,叠放在一起,佛像、图书、瓷器摆满了屋子的角角落落,除了一张床和一张写作的桌子之外,王世襄家中再无活动空间。于是,钱正英给北京市领导写信,希望满足王世襄的购房愿望。王世襄收到北京市领导人的批件,去找北京市房管部门,主管人员看过“手谕”后“一眼明”,根本不当回事儿。原来这位领导的批示大有学问,竖着批肯定要办,横着批未必要办,而给王世襄的批件就是横着批的。直到1994年,北京市出现了商品房,王世襄才在朝阳区芳草地购得两套期房,于1996年迁入新居,得以安度晚年,从容笔耕,完成了诸多著作。
王世襄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却把这批明式家具捐到上海?北京文物界有人提出微词。其实,这种选择既是不得已,也属明智。一个为积累文化毕生呕心沥血的老人,想得其所居再正当不过。这些家具本是私人财产,如果拍卖,所获资金可购商品房何止十套?家具集中在一处而不分散,更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落户上海博物馆,不但可得到妥善保管,更重要的是进入了公共视野,平民百姓可以购票参观欣赏,私人收藏由此成为真正的公器。王世襄的好友朱家溍,1976年曾将十几件明清家具无偿捐赠给承德避暑山庄,司机在运送过程中野蛮装卸,珍贵的文物受损。所以,当王世襄了解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是真正的知音,便为毕生的珍藏决定了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