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在中国是传统美德,为何在西方人眼里却成反面典型?
大家都知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中国人习以为的事情,在西方人看来可能匪夷所思。比如中国人非常看重“孝行”,在父母年迈后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但西方人却讲究独立,从18岁后便脱离家庭,父母年老后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而在中国人看来是传统美德的“孔融让梨”,在西方人眼里却成了反面典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
首先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国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孔子的二十世孙。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拿来了一筐梨,让孔融和兄弟们吃,结果孔融选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奇怪地问:“你为何要挑个最小的梨呢?”孔融说:“因为我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个最小的。”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事得到大家的广泛称赞,家族长辈也因此对他青睐有加。而孔融让梨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扬。但同样的故事,到了西方人眼里,却成了反面典型。那西方人又从“孔融让梨”的事件中看出了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西方的约翰争梨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邀请他们谈谈对母亲的印象。其中两人的回信让他印象深刻。
一位罪犯在回信中写道:在我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但大小不一。有一个苹果又红又大,我非常想吃,但我还没开口,弟弟便抢先把话说了出来。没想到母亲责备他:“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我见状,立刻改口道:“妈妈,我选那个最小的,把大苹果给弟弟吧!”妈妈对此非常高兴,把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撒谎、打架、犯罪,只要是我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会不择手段。
拿苹果的妈妈
而成功人士的回信中则写道:小时候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然后将最红最大的那个举在手中,问我们:“你们谁想得到它?”我的兄弟姐妹们都表达了想要得到的想法。于是妈妈制定了规则,将门口的草坪分成三块,一人一块进行修剪。谁剪得又好又快,谁就能得到大苹果。因为我干得最快,所以我得到了那个苹果。
西方孩子
东西方思维的不同
从上述两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有明确规则的“明争”,比“暗斗”要对孩子有教育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充当裁判,让游戏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而西方人之所以不提倡“让”,就是因为它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了“撒谎”,导致孩子过早地接触了不良信息。原本孩子想选择大苹果,但为了赢得大人的青睐,他们违背本心选择小苹果。或者孩子本来就不愿意吃苹果,但为了显得自己大公无私,选了个小苹果。
孔融让梨
除此之外,西方人认为,多子女的家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但让一个4岁的孩子去分梨,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大人应该承担起责任,制定公平的规则,谁拿大梨、小梨并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孔融拿到的是小梨,那父母给他两个或三个就好了,整体要与其他孩子保持相同。这样就不会对任何一个孩子有所亏欠,让不会让任何人受委屈。
孔融让梨
在一些国人看来,西方人根本不懂中国人“谦让”的传统美德。他们更喜欢直来直去,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但若人人都自私自利,不懂得克制,那世界上岂不是多了许多无故的争端?当然,每种文化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也无法说谁好谁坏,只要用心去做好自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