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交易成本条件下科斯定理矫正

零交易成本条件下科斯定理矫正

宋 圭 武

科斯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市场自由交易都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具体科斯是通过一个工厂污染的例子来分析证明的,即最终通过安装过滤网,双方实现了总成本最小化和总收益最大化。这里科斯考虑的成本和收益主要是物质成本和物质收益。

但经济学有一个最后通牒博弈案例,可以看成是一种交易费用为零的一种资源配置,但其自愿交易的结果并不符合科斯定理情况。

所谓最后通牒博弈,是指这样一个案例。两人分一笔总数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A提出方案,B表决。如果后者同意,则按照方案分,如果后者反对,则两人将一无所有。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此时自利的A的方案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99.99元。如果B接受了就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就什么也得不到。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于30%接收。而且根据美国学者的比较文化研究,不管是在亚马逊流域的原始部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上述试验结果都是成立的。

在上述案例中,在对方拒绝接受的情况下,双方的交易并没有实现总收益最大化或总成本最小化,这与科斯定理本质是矛盾的。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一是应扩展科斯定理中的成本和收益概念。科斯定理中的成本和收益,主要考虑的是物质成本和物质收益,并没有考虑精神成本和精神收益。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当事人(不管是决定分配的还是接受分配的)实际考虑的是物质成本、物质收益和精神成本、精神收益的总和,是按照物质成本加精神成本总和最小化和物质收益加精神收益总和最大化来决定资源配置策略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提案者,一些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不是给自己更多,这里面就有一个精神收益的问题。因为能公平对待对方,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收益,让别人对我有尊敬感。反之,则让别人瞧不起自己,让自己有精神损失。对于接受者,一些人认为当分配给自己的方案少于30%时,倾向于拒绝,这里也是考虑到精神成本的问题。由于分配给自己的方案少于30%,一些人会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必然会有一种精神损失,若这种精神损失大于相应的物质收益,理性的选择必然是拒绝其物质收益,因为若接受,必然导致总收益为负值。

二是要考虑到市场自由交易的最终效率与初始权利的界定情况是有关系的,并不是没有关系。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我们也看到,从整体角度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一定要考虑公平因素,并且分配方案越公平,会有越多人接受分配方案,最终越有利于实现整个群体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总和的最大化。推而广之,从社会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若对初始权利界定越公平,最终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会越高。

由此,笔者认为,零交易成本条件下的科斯定理,正确的表述应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只有公平或满足一定程度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整体的资源最优配置(注意:这里是指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并非必然是最优配置,因为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还受其它许多因素制约,比如社会大众的理性水平、道德水平、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从个人局部决策角度看,人们是按照物质成本加精神成本的总和最小化或物质收益加精神收益的总和最大化来考虑资源配置最优的,并不仅仅是只考虑物质成本最小化或物质收益最大化。

对于上述结论,笔者认为也可以推广到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