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器”的那些秘密?
“自元代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本身带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蟠曲虬结、极重线条和设色的装饰性特点。但是到了明代,工艺臻至成熟,不仅制胎巧夺天工,器型丰富多样,釉色更是变幻万端,在早期的宝石蓝、菜玉绿、鸡血红、车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蓝和玫瑰色,观之愈加纯净透亮,泛出晶莹可爱的宝石光泽。清代掐丝珐琅技艺较之前朝已有长足的进步,其一大特点是体量宏伟,器型已从小巧物什,扩大到了日用家具,如今到故宫走一圈,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大而醒目的景泰蓝摆件。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与元代相似,也是色彩明快鲜艳,但制作上较为精细。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鬲式三足炉,腹径13.3厘米、通高9.1厘米。器型为仿古代青铜器鬲的样式,浅裆三袋足,束颈,宽平口沿上立双绳耳。以掐丝珐琅技法装饰图案,纹饰布局疏朗,釉色明快鲜艳,雅致亮丽。颈部饰一周黑地,掐丝填红、黄、白三色如意纹,腹部施天蓝色釉为地,饰掐丝填五彩葡萄纹。
掐丝珐琅是珐琅器的品种之一,而珐琅器的诞生地远在大洋彼岸的希腊。在普鲁斯岛发现的公元前12世纪的鹰首权杖和六枚戒指,这是被学术界公认为最早的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画的诞生,可以说是景泰蓝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创新传承。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掐丝珐琅画相比景泰蓝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它能制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包含山水、花鸟、唐卡等众多高难度的作品。所以一幅好题材掐丝珐琅画,一定是既有着绘画的独特意境,又兼具珐琅传统工艺的富丽堂皇之美。而这,自然非一般大师不可为。
雍正皇帝不喜欢掐丝珐琅,故其制品和传世品都较少,传世作品比较可靠的只有“台北故宫”收藏的金胎掐丝珐琅豆。
清初宫内树立珐琅作,专门研制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特性,沿袭明代规范,掐丝细密釉色不及。当时的珐琅器制作一般参看瓷器,外型、纹饰多效法瓷器。由于康熙把目光转移到画珐琅的新技术上,以致于忽略掐丝珐琅的制作,故当时掐丝珐琅数量并不多,并且种类单调,以小型器物为主,并且质量不佳。这种状况一贯接连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珐琅作曾从头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效果不佳,因此,掐丝珐琅的出产一贯未能悉数恢复。当时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保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景泰蓝,又称“掐丝珐琅器”,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元明清三代的御用器物。继明代之后,清代景泰蓝又有了迅猛的发展,其艺术与工艺水平都达到古代史上的巅 峰,且文献详实、遗物众多,为研究景泰蓝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