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鲁班—重塑中国工匠精神,有感秋山利辉与盐野米松【《匠人30》与《留住手艺》】
寻觅鲁班—重塑中国工匠精神,有感秋山利辉与盐野米松【《匠人30》与《留住手艺》】
明心见性|杜德春.于端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日本,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企业有32家,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以上。这些百年老店之中,有89.4%的企业是员工人数不超过300人的中小型企业。许多日本中小企业都是“日本神话”的创造者,这其中颇有历史的老店就超过10万家,里面的匠人多达几百万。
日本的很多文化是中国传过去的,现在中国流失了的反而在日本更好的保存下来,“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满足于90%,追求99%。
日本这种匠人手艺的传承在中国没有土壤,我们不认这个,这东西在中国有价无市。
言传身教师徒传承在中国步履维艰!
“师徒制度”
要想成为一名手艺人,需要长时间的修炼过程,它的过程是需要靠自己慢慢体会和积累,靠继承祖辈们传承下来的艺妓和智慧来完成的。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有一种叫做师徒制度 的传统,师傅带徒弟一传一的修炼方法。手艺人的技能和直觉是学校里教不了的,是靠人与人,师傅跟徒弟一起生活,一起做活,才能体会到的。
“百工有百念,若能归其如一,方是匠长的器量,百论止于一者即为正。”
往浅了说,[匠人精神]是一项精湛的技艺;说深了,[匠人精神]是耐得住无功无名的寂寞。好比武林的一门绝学,你练成之前没有人认识你,只有练成下山,才能广为人知。
中国靠吊丝经济维持了那么多年的发展,但是现在中国要做消费升级,那就是不在打拼价格战,而是提供产品的质量。
秋山利辉是日本一个工匠,做木工活的,他告诉我们匠人精神最重要的是一颗孝心,他用了95%的时间在教他们怎样做人,只有5%的时间在教他们技术。整整八年的时间带下来,每一个从秋山利辉手下出来的弟子,都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工匠,一定用手工的方式打造最漂亮的家具。
8年中秋山的弟子们背诵这30条法则超万遍,这些法则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爱护徒弟,技艺需要传承,匠人要用三年时间学带徒弟,从而把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真正顶尖的人、大师级的人,都是'德’在前面。我的工作就是培养一流匠人,用八年时间,慢慢教他德行、做人,成为一流的人之后,就能成为一流的工匠。有了德行和精神,才能走得很远很高。”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
就是因为花十年挖一口井的人很少,一年挖十个坑的人真的很多。
匠人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见自我,然后见天地,最后见众生。
但凡成功的人,80%都是取决于他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20%才是取决于他的技术。技术我们可以学,但是态度就是刻在一个人骨子里面的品质。他选择学徒的时候,把能力排在最后。
而他的一个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性,有一流的心性必会有一流的技术。我们的时代发展的太快、太浮躁了,让太多的人失去了本性,失去了我们应该传承的工匠精神。工作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工匠精神,然后把工匠精神去实践、去打磨,相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很出彩。
手艺人保有的不仅是制作一件器物的技术,而是一份最为质朴和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纯粹的关系,正是变得越来越机械和冰冷的工业化时代中,人们越来越缺乏的东西。手艺品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品而已。它传递着手艺人的温度与祝福,每一寸材料中都供奉了自然的神灵,凝结了古人的智慧,是一次穿越过去的、与时间的对话。
在轻工业发达的今天,匠人和他们的手艺正在逐渐消失。日本本就是一个重器物的民族,工匠的造诣甚至不能用精神二字形容,倒更像一门哲学。
《庄子·内篇·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从事了一辈子手工制作的匠人,也有些“游刃有余”的感觉,而他们的刀刃,即自己的身体,尽管承受长时间劳作,却依旧韧性十足。
匠人、有强大的信念!在用生命维护自己的事业,即使让家人吃苦,也坚守自己的阵地,即使为了生计卖掉田地山林,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拘泥于小事的人,因此你从匠人身上看不到悲壮感。
如何习艺?“入门学徒,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自身已有的毛病。”并非聪明伶俐才是最好,小川的不少徒弟在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念下,都是不被看好甚至是被淘汰的人,但是这个传统的行当中,工匠们育徒如用木。“
我们木匠的工作首先要对付的就是每一棵个性不同的树。这些生长在大自然中的树没有一棵是相同的,所以首先需要看懂它们的个性,然后再想办法如何更好地使用它们,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个观念也同样适用于人。”“人就像树木一样,都是有癖性的。如果无视这个癖性,那是教不好的。但是如何很好的利用这个癖性,同时还要让它很好地发挥作用,就靠师父的眼光和工作了。
人的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个性,真正的教育是如何很好地让个性得到飞扬。”这个世界上并不见得有不合格的员工,只有不合格的管理者,用人之道在鼓励,在活用,在了解每个人的特长与局限。百工有百念,若能归其如一,方是匠长的器量。
一生只做一件事!于飞鸟时代的工匠而言,是理所应当,可如今这样飞速的年代,人们相信机器,相信学问,却看轻匠人。奈良的法隆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最易被火侵水淹的木质结构竟然屹立了千年。
差不多七八年前我曾于朗朗晴空下见过它,那种省却了多余的装饰,让木头本身所持有的力量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朴素的美是有生命力的,这种建筑的美是现代人的技术所不能及的。随着新机器的诞生和科技进步,人的能力却退步了,我们崇尚便利快捷,却丧失了慢下来欣赏经过时间发酵的作品的能力。
如果要了解“时间”的话,必须要体验“忍耐”,只有一寸寸的慢慢的一遍又一遍的被时间洗刷,才能感悟单纯一彻的道,而很多时候,大道至简,最单纯的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