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好想吃了它
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编辑的一本儿童动漫教材《布奇乐园》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我好想好想吃了它》。
布奇很久没有吃樱桃了,特别想吃上酸甜美味的樱桃。
这时,树精灵送给了他一颗樱桃种子。
告诉他,只要种下种子就能收获很多樱桃。
布奇把种子埋在地里。
给它浇水。
樱桃长大了。
开花了。
结了好多好多的樱桃。
布奇多么想先摘一颗尝尝。
可树精灵告诉他,如果他现在摘一颗,所有的樱桃就会全部消失。而等到樱桃红了的时候再摘,他就能收获所有的樱桃。
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樱桃,布奇克制着自己强烈的欲望。
他强迫自己不去看樱桃,心里不去想樱桃。
第二天中午,终于樱桃红了,布奇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樱桃。
这是培养儿童自我控制力的一个小故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幼儿园的数十名儿童,让他们单独待在自己的房间内。给他们每个人的桌子上放上一颗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要出去一下。孩子们可以现在把棉花糖吃掉,但仅此一颗,吃完就没有了。
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的话,会让他们吃两颗棉花糖。
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
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捂住眼睛,或者背转身体。
还有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致用手拍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
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十五分钟的时间。
“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放弃当下的满足的取向。
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发是,人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行为在本能和情绪支配下的跟着感觉走的人;
另一类是行为在自己顽强的意志的控制下的自控力特别强的人。
在后来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的跟踪调查发现。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做出以成绩更大,成功的更多,而且他们的工作、学习效率更高。
一个好孩子的学业是如何荒废的?
最初萌芽于,是看电视?还是做作业?的选择上。
选择了做作业,是延迟满足,培养了自控能力。
选择看电视是满足于当下,任由本能和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迈出错误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当下满足。
此后,这类的选择会不断的出现,而最终的决定大都是满足于当下的。
长期的行为惯性,让孩子不自觉的变成了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自控能力严重缺乏。
学业荒废,好逸恶劳,克服不了困难,遇事逃避,这都是满足于当下种的祸根。
再往后,再严重点,荒废的就不仅仅是学业了,而是整个人生。
青少年的学习阶段,只是人一生中的一个短暂时期。
虽然它对人的今后发展至关重要,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亡羊补牢,什么时候都不晚。而没有自控能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从小养成的毛病,虽然积重难返。但只要决心去改变,就一定能改变。
下决心吧。
改变从克制开始。
给你一颗好想好想吃了它的樱桃,要学会坚定地说:
“NO!”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