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字用法(初中例)
一、作对称代词: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作连词:
(一)、表并列关系:(连接并列词语或分句,译为“又”、“和”或不译。)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可不译)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不译,相当于茂盛、幽深、秀丽这样表示。)
3、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可不译)
4、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可不译)
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可不译)
(二)、表顺承关系: (即承接关系)
1、表时间上的先后相继,可译为“就”、“便”“然后”、“才”;或不译;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不译)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译为,“然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为“便”。
(4)、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译为,“便”)
(5)、成礼而去。《周亚夫军细柳》(译为,“便”)
(6)、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译为,“便”或“就”)
(7)、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北冥有鱼》(不译)
(8)、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译为“而”)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不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译为“就”“才”)
(1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不译)
(1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译为,“便”,也可不译)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译为,“便”,也可不译)
(14)、临溪而渔。《醉翁亭记》(不译)
(1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不译)
(1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醉翁亭记》(不译)
(1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可不译)
(1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译为,“便”或“就”)
(19)、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不译)
(20)、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唐雎不辱使命》(不译)
(2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不译)
(2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译为,“便”或“就”)
(2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不译,如译则可译为“然后”)
(24)、(徐公)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译)
(25)、(徐公)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译,也可译为“便”)
(26)、(吴)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不译)
2、表事理上的先后相承,可译为“因而”、“因此”、“于是”“就”;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为“就”)
(2)、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译为,“因而”)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译为,“而”)
(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译为,“因而”,可不译)
(5)、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于是”)
3、表示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译为“来”“然后”;
(1)、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为,“来”)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译)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为,“然后”)
(4)、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可不译)
(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译为,“来”)
(6)、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译为,“来”)
(7)、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译为“然后”,也可不译)
(8)、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译为,“来”)
(三)、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却”;“却”是副词,兼表转折语气。例如: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为,“却”)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为,“却”)
3、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译为,“可”、“可是”)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译为,“可是”)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译为,“可是”)
6、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译为,“却”)
7、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译为,“却”)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译为,“却”)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译为,“却”)
1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却”)
1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译为“可是”)
1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可是”)
1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译“可是”)
1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译“可是”)
1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译为,“却”)
16、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译为,“但是”“却”)
1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译为,“却”)
18、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译为,“可是”)
19、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译为,“但是”)
20、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译为,“却”)
21、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译为,“却”)
22、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译“可是”)
2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译为,“却”)
(四)、表状心关系:译为“地”、“而”、“着”、“才”;有的可不译。
1、句中地位不对等动词,前一动词作修饰语看,组成状心关系;
( 1)、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译为,“着”)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译为,“着”)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不译)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可不译)
(5)、”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译为,“着”)
2、方位名词在动词前作状语:
(1)、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不译)
3、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可不译)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不译)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译为“地”)
4、数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为“才”)。
5、形容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译为“地”)
(2)、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译为“地”)
6、短语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天下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凶凶而易其行。《汉书 东方朔传》
(五)、表假设关系:“而”字用在表示假设关系的第一分句的主谓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要是”、“如果”。
(1)、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为,如果)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译为,如果)
(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并且"或"而且";组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 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为,"并")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为,"并且")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为,"并")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译为"而且")
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而且")
三、组成双音节词,“而后”、“已而”、“既而”、“俄而”、“久而”、“始而”、“继而”等。
1、“而后”表示有上一件事才有下一件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方才”;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译为,才)
2、“已而”、“既而”、“俄而”、“久而”、“始而”、“继而”等“而”字的结合词,与没有“而”字一样。这种“而”字实际上已由连词变为双音词里的一个虚化的词素了,以前一个字的字义为主。
例如:
1、俄而雪骤。《咏雪 / 咏雪联句》(“俄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2、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已而”译为,不久,一会儿。或“随即”)
3、久而不怠焉。(译为,日子长了)
4、叟闻其言,始而喜,继而疑,终乃大怒。(译为,开始,接着)
四、作语气助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已而”中的“而”可译为“吧”、“呀”。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老师的学说,只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核舟记》(译为,罢了)
3、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微子》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这些做官的危险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