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72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美哉,舞钢》
【郭进拴原创】 美哉,舞钢
孟冬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平顶山市文联在舞钢市举办的文学笔会。借会中闲暇之余,便邀了几位作家、诗人乘兴游石漫滩水库,以领略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神韵。
漫步坝上,放眼波光粼粼的石漫滩水库,真若山环林绕的一块碧玉,又疑惑是大化了的西湖,那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受油然而生。据同行的舞钢市文联主席温慧敏女士介绍:2001年9月,石漫滩水库经国家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石漫滩水库是解放后国家在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于1951年4月1日正式开工兴建,大干三个月,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后人称石漫滩水库大坝为治淮第一坝。治淮第一坝的建成,是我国水利事业除害兴利的转折点,其政治影响很大,社会效益明显。1975年8月,由于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冲毁了治淮第一坝,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震惊国内外。现在的水库大坝是1993年开工复建的。复建的大坝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修建的,为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第一座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长64.5米,最大坝高40.5米,位于大坝中间的溢流坝长132米,设13孔弧形泄洪闸门,闸门启闭全由中央控制室自动控制。每当汛期来临,泄洪闸开启,激浪一排排摊开,腾空直泻,溅起满天浪花,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震天撼地,呜若惊雷,声震数里,似钱塘涨潮,惊涛拍岸。
我和文友心潮逐浪,登上了游艇,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湖心驶去。水色越来越深,由蓝靛色变成了黑洞洞的一片。抬头向远处望去,朵朵白云,座座山峰,林立高楼,映在水中,湖水如画师调成的五光十色的颜料,似溶未溶,朝水底沉去,深绿、深蓝、银白、血红……闪烁着神秘而诱人的光。游艇劈波斩浪,向烟涛中驶去,船头激起水花,星星点点打在我身上,身后留下了一条银白色的水路,把一幅彩色画卷揉碎了。
游艇再往前驶,水面显得更加开阔,浩浩淼淼,分不清哪是湖哪是云了。身旁只有重重叠叠的波涛,水声哗哗,犹如弦管齐鸣,枪弹齐发。这一带的历史陈迹,也随着湖波向我心中涌来……。
舞钢人文景观众多,现已发现的古迹多达250多处,古墓葬25处,古寺庙10处,古桥梁6处,古石碑122通,流散文物300多件。古代闻名于世的“合伯”、“龙泉”宝剑,明嘉靖年间建的佛寺等等,都说明了舞钢市历史上的厚重积淀,真是黄钟大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中国特厚特宽大型特钢联合企业和连绵数十里的新兴钢城,融隽秀壮观为一体,形成了舞钢一大人文景观。
龙泉湖景区总面积达1141公顷,湖区上游有龙泉村和龙头山,其头部眼、鼻耳清晰,轮廓分明,酷似传说中的龙头,龙嘴下一泓泉水,四季不枯,即使年久不雨仍清澈透底,泉水翻涌,被专家定为1级景区。景点有清水湖度假村、绿岛钓鱼村、竹林园、梅桂园、翠竹园等。与市区一水之隔的二郎山景区,总面积792公顷,因有二郎担山赶太阳之传说而得名。据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日共存,赤日炎炎,致使江河断流,民不聊生。二郎神杨戬毛遂自荐,向玉帝讨旨肩挑泰山脚下两座山,日夜追赶太阳,以遮蔽太阳的强光。为赶上太阳,二郎神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挑穿,东山为尖山,西山为平山,南边长岭酷似一扁担。两个扁担眼就是如今的二郎神洞和观音殿。太阳已经走远,二郎神无法担山追日,难以复旨,他懊悔不已,自我惩罚远离仙界,矗立人间与民共难。二郎神担山救万民之壮举虽付之东流,但其诚意感动了太阳神,遂收去烈焰,从此夜伏昼出,四季分明,百姓安居乐业。后来人们为纪念二郎神,在尖山建立大殿并塑像以让人们永远怀念。
二郎山和石漫滩,青山碧水,像一对长相依的恋人,一步一景,一景一画,山山岭岭有神话,洞洞沟沟有传说,既有对古代的叙述,又有对近代的描写,扑朔迷离,感人肺腑。
游艇绕了一个大弯子,继续向前驶去。我伫立船头,借用大自然的美来陶冶自己的灵魂。一群水鸟在周围盘旋,有的展翅飞打着水面,“啾啾”欢叫着,似在表演精彩的节目;又一群游鱼过来了,有的鼓目张须,有的横身摆尾,有的一声跃出水面,忽然,水库管理局打鱼的船队翩翩驶了过来,兜头一网,竟得了十几尾雪白肥胖的鱼儿……此时此刻,顺着船尾望去,只见西半天耀着一片绯红色的霞光,霞光把远山近水染成了玫瑰色。原来浮游在天空中的那几片白云,现在突然变得火红,活像一片片飘浮在空中的红绸缎。石漫滩水库,龙泉湖,也被晚霞烧成了火红、金黄、赤黄,又变成一片绛紫。夕阳的半个脸儿落进了湖水里,若沉若浮,湖面变成了一幅绚丽巨大的油画。
啊!石漫滩,龙泉湖,二郎山、钢之都,真让我们解读了您那“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神韵和意趣。
游艇靠岸了,我仍沉浸于钢都的千般风物之中,胸中涌动的万种诗情凝成了高亢激越的最强音:美哉,舞钢!
【郭进拴原创】 漫步叶县县衙
叶县古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位于叶县城东大街,占地16848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县衙官署建筑群。
马年的金秋十月,我慕名来到叶县古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笔题写的“叶县县署”烫金匾额,大门两侧的一对3米多高的巨型石狮子雕刻精工,栩栩如生。据说这石狮一为镇宅护院,二为威慑那些心怀不轨的心虚之徒。县衙座北面南,真正应了那句“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民间谚语。县衙大门是面阔三间的硬山结构建筑。大门两侧有这样一幅楹联:
天听民听,天视民视;
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据导游小姐介绍:这幅楹联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所作。意为作为一方官员,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上天和百姓的耳闻目睹之中,当百姓陷入困境时,自己不搞特殊,愿和百姓共渡难关。它表达了当时官员愿意接受群众监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怀。历史上的欧阳霖也的确是博古通今、明察断讼、体恤百姓疾苦的清官,他在任期间修县志,建黄文节公祠,在叶县的文史考证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门两侧伸出的八字墙,为装饰性建筑,据《抱朴子·内篇》记载:“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意即尧的眉毛长成八字,看起来非常严酷,而后人在衙门两侧置八字墙,以衬托衙署建筑庄严、肃穆的凝重气氛。
叶县县衙是我国现存的包括河南内乡、江西浮梁3座古代县级衙署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整座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古代县衙中明代北方建筑风格的仅存者。与我国南方小巧玲珑的建筑形式相比,突出了其粗犷、浑厚、古朴的建筑艺术风格。又因叶县在古代地处“南通云贵,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重镇。同时受南北文化交汇的影响,县衙建筑在木作、砖雕等方面,也融入了南方工艺精巧、细腻的特点。叶县县衙建筑共153间,由中轴线和东、西辐线三部分建筑群组成,建筑布局的序、次分明,充分体现出古代政权机构庄重、严肃的形象特点。
大门内两侧的班房是衙役的办公场所。“三班”即皂、壮、快三班。皂班负责在大堂内站班、行刑、传唤等事务;壮班服务于整座县衙,负责力差、催科、征比等事务;快班则分为马快和步快,负责缉捕、破案、解囚等事务,班房内又有门子,大门内两侧各有东、西班房两间,是古代衙门内三班和更夫,负责看门和打更报时所用的。
经大门入内为仪门,再由仪门入内为大堂。堂前甬道上为戒石碑,正面为“公生明”三个大字,出自《旬子·不枸篇》,即“公生明,偏生暗。”背面文字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任叶县尉的黄庭坚手书。此文出自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的《戒谕辞》,宋灭蜀后,宋太祖鉴于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取《戒谕辞》中16字,颁示天下各府州县,刻石成碑,立于堂前,使各衙官员进出熟规,铭记不忘。
大堂两侧为吏房、户房、礼房、库房、兵房、刑房、工房,布局严谨,厢廊对称。沿阶而上,大堂巍巍,挑角飞檐,雕梁画栋,肃穆壮观。大堂也称正堂,是知县审理案件的地方,又是迎接圣旨、举行典礼的地方。大堂高11.2米,面阔五间21 .3米,进深11.7米,建筑面积248平方米。前面的棚式建筑称为卷棚,它是高级别官员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明清时期县分为上、中、下三等,叶县是由汉代的昆阳、红阳、叶县、舞阳等县并置,人口、产粮均属上县,又因地处古代南北交通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至明、清时期有相当一部分知县为同知衔、正五品官员。《明史·舆服志》载:“三至五品官者,厅堂五间七架,梁栋檐桷青碧绘饰”。卷棚前檐下有这样一幅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另有楹联为:
“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
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卷棚与大堂两檐相交的天沟建筑作法,也是叶县县衙建筑的特色之一。它采用“罗锅椽勾连搭接法”的木作技术,利用“大堂坡长平缓,卷棚坡短陡峭”相互抵消雨水冲击力的力学原理,保证了两座建筑檐部在不受雨水浸蚀的情况下,由两侧排出。这一建筑作法目前在我国古建中尚属罕见。
前檐下的匾额为“天地正气”,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手迹。下柱楹联为“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大堂正中为“明镜高悬”匾额,配以匾额下方的“海水涨潮日出图”,公案上依次摆放着令签、醒木、笔墨、印盒等,卷棚下有长方形的花岗岩跪石一块,为明代县衙遗物,它是百姓参拜知县下跪的地方。民众来打官司,不管有理无理,先得在“跪石”上跪下。几百年来,这块坚硬如铁的花岗岩石上,竟被百姓的双膝磨出了深深的凹陷痕迹。公案两侧为“回避”、“肃静”牌及兵器架,另有皂板,又称“水火无情棍”使本来威严的县衙大堂又增添了几分阴森恐怖的气氛。驻足这里,可以想象,在那封建的黑暗社会里,县官高高在上,手拿惊堂木,一声喝斥,告状的人即有满腹冤屈,哪还有勇气诉说。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便不难找到理由了。
在大堂的东厢房里陈列着文官官服,文一品为仙鹤、文二品为锦鸡、文三品为孔雀、文四品云雁、文五品白鹇、文六品鹭鸶、文七品鸂鶒、文八品黄鹂、文九品鹌鹑;西梢间陈列着鲜艳华丽的武官官服:武一品狮、武二品狮、武三品虎、武四品豹、武五品熊罴、武六品彪、武七品彪、武八品犀牛、武九品海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官场是多么的等级森严啊!
大堂后面紧接为宅门,它是大堂通往二、三堂的屏障。门上楹联为“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遮几心乃安然。”宅门通常是关闭的,只有迎送重要客人方才打开,衙内人员由两边侧门出入,由于二、三堂是县署办公场所,所以一般百姓是不能随便人内的。两侧的门由门房内的门子看管,若有人进见知县,必须由门子通报,获准后方能进入。但是有些门子乘机向来人进行勒索,谋取私利,古时人们就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走门子”。
进入宅门,东西厢房分别为会文馆和会武馆,是知县接待达官贵人,商议政事、军事的场所,在会文馆接待文官,在会武馆接待武官。这里,庭院明亮宽敞,一株高九米的丹桂树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繁花竞放,浓香扑鼻。另一边是一丛四季长青的南天竹,清雅俊秀。
二堂前檐楹联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正中匾额为“清慎勤”,取意于三国时期魏国司马昭训长吏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初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此匾,敕令悬挂于全国各衙署之内,匾额与楹联相互映衬,时刻提醒衙内工作人员,为公要清廉勤勉,更好地服务于百姓。二堂中间三间为过厅,东西梢间各辟出一室,东梢间为幕厅,知县在审案中,如遇到疑难问题时,可暂时停审,退到此厅与其幕僚、师爷进行磋商、议事的场所。西梢间为招书房,是招书师爷办公的场所,三班、六房的所有文书汇总到这里,经招书师爷审阅把关后,再呈报知县。
三堂,又名知县廨。分为两部分,东二间为知县办公及办公间憩息的场所,西三间为小厅,是知县审理涉密案件或花案的场所。三堂的东西厢房为知县聘请的贴身幕僚、师爷办公的场所。古时官员任职实行回避制度,一般都在几百里以外为官,初到任时对地方的风土人情不甚了解,所以经常聘请一些极具文采,又足智多谋之人为自己的幕僚、师爷,为自己出谋划策。这些幕僚、师爷不是在职职官,他们的工作报酬是知县定期奉送的束修,也就是红包,一般都比较丰厚。清朝时以绍兴人聪明机智之人较多,所以许多官吏都喜聘请绍兴人,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修复一新的后花园,面积达1880平方米,那依依舞袖的翠柳,那布局严谨的亭台楼阁,那绿地,那花坛、那小桥、那碧水,花木峥嵘,竹影迷离,真是一处小巧别至,颇为清幽静谧之地。大仙祠正中新塑的狐狸仙,雪肤花貌,十指纤纤,唇红齿白,丰乳半露,真乃活灵活现,使人感到塑像里好似有一颗心脏在跳动。
在县衙的监狱里,陈列了开肠破肚、抽筋剥皮、挖心掏肝、打入水牢等惨无人道的酷刑,令人胆寒。
纵观整个县衙,结构严谨,廓道衔接,堂屋之间,浑然一体,显得古朴典雅,独具风格。仰瞻椽头梁栋的木雕装饰,凤头龙首,人物花鸟,俱都逼真动人,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值得提出的是古衙的楹联非常令人深思。如三堂门口这样写道,“一尘不染邪恶永退,两袖清风正气长存。”“虚受堂”门口写道:“胸怀国家重教化虚受功名是以耻,心系百姓劝农桑躬勤政方为荣。“思补斋”也有这样一幅对联:“孔子乃至圣先师每日犹洁身三自省;吾侪本无名后学时刻须补过寻反思。”这些楹联,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走出县衙,我不禁沉思起来:叶县县衙这一古代建筑艺术,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保存了下来,但是那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社会却土崩瓦解了,历史的前进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