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掠影(上)

与东华大学一样,华东师大也与公园相毗,长风公园隔枣阳路居其西,想来华东师大环境一定不差。乘公交在华东师大站下车,来到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师大东门前是内环高架路。大门非常气派,校名也是由舒同题写。

华东师大,全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是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并称沪上“四大名校”。

进入师大东门,是校园主干道——华夏路。不远处,其北侧是大夏路和一个大草坪,南侧是体育馆。

华东师大成立于1951年10月,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田汉、邵力子、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

大草坪北侧的这栋文史楼(以前名为群贤堂),就是大夏大学旧址。群贤堂建于1930年,钢混框架结构三层,面阔21米,进深6米,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立面对称,竖五段布局,中间和两边凸出;入口门廊通高两层,以并列四根爱奥尼克柱支承;方形门窗,窗间墙和转角皆有方形壁柱;平顶设栏杆式女儿墙,檐口有多层线脚;银灰色水泥墙面。白色的三层历史建筑原汁原味,是校内最古老的建筑。

而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

光华以“格致诚正”为校训,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张东荪、罗隆基、章乃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邓拓、周有光、周而复、田间、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汪道涵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

现在的华东师大,有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设有3个学部、30个全日制学院、83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89人,专科生4人,研究生185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09人、硕士研究生15262人,留学生2342人;专任教师2269人。

大草坪西侧,有两栋红砖房子,坡顶的是“思群堂”是一座大礼堂,也是影视文化中心;平顶的是校史馆,也是校友之家。

大礼堂(思群堂)是大夏大学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是古典罗马式,清水红砖外墙,有简洁的线条装饰,主入口饰多立克柱四棵,极富韵味。

那是抗战胜利后,大夏师生于1946年夏由赤水迁回阔别八年的上海,并在原校址复课。其时,经过炮火的洗礼,群贤堂尚存。学校对因战火受损的部分校舍进行了修缮,并于1946年10月在以前水塔左侧即群力斋前广场建成一座新礼堂——思群堂。因纪念大夏大学老校长王伯群而得名,一直以来有“沪上高校礼堂之最”的美称。

校史馆。

丽娃河桥头,华夏路中的小环岛。

77、78届学生献给母校的时钟。

华东师大办公楼。又叫红楼。办公楼建于1952年,是栋具有历史的积淀的建筑。

这座办公楼,其实是一个楼群,分中楼、东楼、西楼和北楼。为普陀区不可移动文物。

图书馆。

文科楼。由十七层主楼、五层和二层教堂用房及圆形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筑组成。

逸夫楼,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丽娃河西,华夏路主干道的尽头是华师大最富有民族建筑特色的三馆。两翼楼护卫着正楼,气势宏大,歇山屋顶清平瓦,显得淡泊老成。和丽娃河东的文科教学区的浪漫氛围有所不同,这里弥漫的是一点严肃气息。馆前毛主席像下是一块休息用的草坪,据说是华师大社团经常活动的地方。

华东师大的地理馆和毛主席像等均为普陀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地理馆建于1954年,工字型布局,砖混结构中式建筑,中部四层、其余三层。毛主席像于1967年落成,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的七一诞辰,总高为12.26米,象征毛泽东的12月26日诞辰。

站在这尊伟人像下,大有“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感觉。

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

曾经的物理楼,现在是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理科大楼,双星辉映。新建造的理科大楼双子塔,与河东十八层的文科大楼遥遥相望,形成华师大新的景观。

运动场。

科学会堂。

MPA教育中心。

行走校园那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仿佛置身在上世纪古色古香的花园之中。

华师大的老图书馆建于1952年,砖木结构,已经有60年了,维修保护的很好。

学生宿舍区域。

学生宿舍院内。

留学生公寓。

秋林阁——河西食堂。

校医院。

光华路近北门,有田家炳教育书院。田家炳,香港企业家和慈善家。数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生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诚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

匆匆游览,走马观花,然感慨有二:一是90多年前,华东师大前身的“大夏”与“光华”,由一群“叛逆者”愤然脱离原校,自创大学,非今人所能想象;二是校园环境确实十分优美,丽娃河畔小桥流水,历史建筑原汁原味,不愧为“花园学府”、上海最美的校园。

(2018年2月摄,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