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的灵石山麓,坐落于磅礴百余里、其势插天、峰峦九叠的灵石山主山芙蓉峰下。
这是一座福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寺院。
这是一座曹洞宗曹山本寂禅师剃度出家的寺院。
环寺皆山。《三山志》载:灵石山峻拔逾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漱玉、风景优美。山中有通灵石、报雨峰、仙人岩、仙人碑、留云峰、碧仙洞、戏龙瀑等胜景。还有“石香入手摩挲久”的香石。手摩之有香气,故名灵石,古寺亦因此得名。
灵石寺创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唐大中四年(850年),始修建精舍名为“翠石院”。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有庵堂36个,僧众2000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形成寺院大地主经济。
宋朝寺院兴盛,入明后渐衰。明万历初年,因倭寇之乱,僧众流散,寺院荒芜。此时性麟禅师率徒众入寺经营,稍复清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性麟募缘,寺院有所修复。
1932年寺庙遭土匪抢劫,僧众星散,寺庙荒废。1941年,日军侵入,福州沦陷,地藏寺的德钦法师率领尼众逃难到福清,隐居灵石,整寺垦荒,自力更生,农禅并举,住众数十,遂成女众丛林。
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灵石寺有18名尼姑,土地40多亩,雇工2人耕种。1964年灵石山建立的林业垦殖场,与灵石寺签定协议,保护禅寺,负责寺中尼姑的生活、福利待遇,包括老弱尼姑照顾、护理、医药费、埋葬费等责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法器均被捣毁。1979年后,逐步归还寺产。
1984年秋,照斌应灵石常住坚志法师之请来寺管理,并协助落实宗教政策,使寺产归回佛教团体使用,灵石古刹再现生机。1988年春,由福清高山善信曹德旺先生鼎力赞助,重建灵石寺。
寺外长有一奇树——榕中重阳:此树为灵谷山五奇树之一的榕重树。系重阳木落仔榕树腹中成长而成现在的模样,外榕树内重阳木,不同科种的两棵树浑然一体,如胶似漆,缠绵相守,故称“榕中重阳”,此怪树树龄为300多年。
由蓝、黄、红、白、橙五彩色条组成的佛教旗,是佛教和佛教信徒的标志。
山门之前,有千年重阳。重阳木:大戟科,秋枫属,大乔木。这棵老态龙钟的重阳木相传系灵石寺开山祖师建寺之初手植之树。经测定树龄确有1100多年。
寺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侧为宽敞的回廊,两廊旁有法堂、钟鼓楼、禅房、客房等,构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其中的大雄宝殿,系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每间5.2米,柱础为唐朝莲花础,直径1.08米。
灵石寺现有住众90余人,皆威仪庠序,内勤净戒,外严道场。
曹洞宗的曹山本寂禅师(840年~901年),福建莆田人,俗姓黄。幼习儒学,19岁入福州福唐县(今福清市)灵石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
尽管本寂在抚州宜黄曹山寺修持30年,直至62岁圆寂,但毕竟福清的灵石寺是本寂落发剃度之地,故福清人认为灵石寺是曹洞宗之祖源地之一。
朱熹曾作《游灵石》七言律诗一首,道出了灵石的逸致: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浮光掠影,来去匆匆,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