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在古典格律诗词中多元效应说略
作者简历
薛维敏,1950年11月生,安徽舒城人。新疆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新疆博尔塔拉州电大客座教师。著名诗人。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人100家》第五卷、第六卷主编。
作者 薛维敏
古典格律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风景都是有具体的“物象”所构成的。诗词中的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要写好这类诗词,首先是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物象。这个所借物象和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天地山川,风云月露,花草叶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某种特殊的意义和情感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它就是鲜活的。有了物象这个载体,抒情才有所依附,正是这一过程,自然界中的“物象”就转化为诗词中的“意象”。我们知道,诗词是讲形象思维的。诗词中恰当地借“意象”来表达,可以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诗词更优美、更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提高诗词的感染力。
意象在古典格律诗词中有多元效应,有它独特的妙用。
首先,“意象”的情感共鸣效应。
诗是情感语言的浓缩形式。情感是诗的生命,那么“意象”则是情感的依附。诗人把情感投射在“意象”上,并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就构成感人的诗篇。唤起读者的情感,以致情感共鸣,它是诗的价值的实现。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简单的作品,就是这么简短,就是这么通俗,但一经读下去,就立马让人沉浸于其中,进入到诗人勾勒的悲凉世界当中去。这首小令的主体部分,是六组独立的意象: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这些意象都很常见,也不见得就一定带上某些感情色彩;但是在诗人的笔下,藤变成枯藤,树变成老树,道变成古道,风变成西风,就已经被赋予了浓重的悲凉感情色彩。让人一下子沉浸在那个悲凉的世界当中,与诗人一起感受人生的无望,羁旅的伤感,以及思乡的苦痛。虽然悲秋传统在这首小令产生的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却依然将“秋思之祖”的称呼给予它,不是评论家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这首小令的名副其实。
其二,“意象”的时空穿越效应。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与颔联为景物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其中的物象“风”、 “猿”、“落木”、“长江”等是特定秋天的季节的物象,传达出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然而,我们今天读来,虽然可能赋予它一些新的内涵,但大致与杜甫当年所面对的景物相去不大。这就是“意象”的时空效应所起的作用。这是因为“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它不是孤立的。《登高》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落叶(落木)、猿啸哪个时代没有?哪个地区没有?但《登高》中的“落木”“猿啸”这一意象就深深地打着杜甫那个时代烙印与我们相会。《登高》全诗正是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意象),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登 高
杜甫 (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三,“意象”的叠加的视觉和弦效应。
意象叠加是意象在使用中的一种方法,即全用实体性名词作意象拼接浓缩,而省略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诗的容量,从而形成一种和弦效应,增添了诗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如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云:“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用“桃李春风”的良辰美景衬托当年朋友饮酒聚会时的欢乐。下句抒发别后的思念之情。“江湖”点出十年中两人都漂泊流离,远离京都。每当不眠之夜,绵绵细雨,独对孤灯,常常引起怀友的深情。诗中不用一个动词,却创造了对比强烈并具有视觉和弦的独特效应。再比如,(唐)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而诗人的孤独凄苦的心情无疑也随之更进了一层。诗中的意象也采用叠加组合,视觉的和弦效应也十分明显。
其四,“意象”的虚实转换的复合效应。
当代著名诗人星汉的《水龙吟·乙未秋登梅关》就成功地运用了“意象”的虚实转换,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复合效应。全词如下:
水龙吟·乙未秋登梅关
星 汉(当代)
丹崖红叶残阳,孤筇送我临云表。回头峤外,放眸江右,都成画稿。捧出童心,收来旧事,远随飞鸟。任边疆迢递,霜丝疏荡,雄关在、情难了。 碧宇秋风暗扫,纵高吟、空空无扰。约陈元帅,呼苏学士,陪张阁老。评说诗词,推敲字句,此时嫌少。待天山归去,重支雪案,向前贤讨。
词的上阕写道“任边疆迢递,霜丝疏荡,雄关在、情难了。”下阕收束时又写道“待天山归去,重支雪案,向前贤讨。”全词中,显然“梅岭”是实的意象,而“天山”则是虚的意象。诗人在这一实一虚两个意象之间,有个感情纽带,“任边疆迢递”“雄关在、情难了。”梅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而巍巍天山,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锁钥,即便在当下,又何尝不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在词人的心目中,梅关也好,天山也罢,都是雄关如铁,都是同样注入了深沉的情感。这种实象与虚象重叠交加而产生的复合意象,无疑是拓展了词的内涵,产生了意想不到艺术效果。这就是“意象”的虚实转换而产生的复合效应。
2018年7月19日
1、兰园墨韵 2、巾帼英气
3、清照婉风 4、花间雅趣
5、稼轩情怀 6、东坡达观
7、每周一讲 8、诗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