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保持沉默吗
突然又看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只留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他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在剑桥大学任教8年,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
尤其是语言哲学,语言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逻辑哲学论》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
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
凡是不可说的,只能显示。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哲学之根本。
什么是“可说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
什么是“不可说的”?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
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因此维特根斯坦是想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
尽管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讨论的都是语言和逻辑,但他本人却说这本书是一本伦理学著作。
因为,这本书里说的都是那些可说的东西。
但是对人来说,不可说的东西远远比这些可说的东西重要得多。
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乎人生的问题才是不可说的问题。
这些不可言说之物包括生命、价值、情感等等,组成了人生的意义,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然而,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
每个人的思想各异,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
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也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可能世界之中,而只能存在于它们“之外”的某种超验的神秘领域之中。
进入这种超验的神秘领域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已经、正在、将要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事情。
这类与实际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学家们称作“神秘事物”,对此,维特根斯坦断言:它们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似是而非的问题,因为它们的答案均不可言说。
因此,人生问题的答案只能存在于可说的世界之外,只能到不可说的领域之中去寻找。所以,“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
在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说,既然无法言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
我们切实能够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最重要的。
然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
这种感觉无疑非常深刻但令人绝望。
是啊,这么看透现实的思想的确会令人感到难过和失望。
把一切都捅破的那种直白与无力最后剩下的又是什么?
只有自己的叹息,还有沉默。
或许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在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
去年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