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蒋光明)妙趣横生的叙永“逗幺姑”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叙永“逗幺姑”
文/蒋光明
叙永“逗幺姑”是花灯类的一种表演形式,它产生和流传在叙永县城乡的广袤大地上,它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以舞蹈为辅的汉族民间民俗文艺。它如同东北的“二人转”一样风趣、诙谐,有调情也有调侃搞笑,两者异曲同工,各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东北二人转是男女共同演唱,而“逗幺姑”却是男的说唱,女的只负责配合表演。与众不同的是“幺姑”全都是由年轻貌美的英俊小伙(儿)扮演。而且扮相土里土气,傻兮兮的,着大红大绿的长裙,头上插满各色鲜花,脸上浓妆艳抹,十分妖娆,很有喜剧效果。
逗幺姑由来久远,它是清朝中期清政府的一次大迁徙中,由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移民来四川的人带来的一种外来文化,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随新住民在叙永三百多年以来他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他们的口音和唱腔也变成了摩梭语了。由于长期以来,有许多文人雅士喜欢看戏看花灯,改写唱词唱段,极大地丰富了唱词唱段的艺术性,风味性,情趣性,增添了语言的幽默诙谐,更加吸引了广大观众。因此,声名远扬,到处相邀演出,这支队伍就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
凡是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每逢节庆贺岁,婚丧嫁娶,庆寿添丁,修房乔迁都要请“逗幺姑”前来献艺庆贺,增添欢乐喜庆气氛。长此以往,这门艺术就不断完善提高,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成为了千家万户都爱的一种民俗活动了。
“逗幺姑”演出时在早是十人,四人负责打击乐的锣、鼓、钹,锣鼓的点式有“急急风”“慢长锣”“闹台”“游台”“太平春”“双富贵”“醉八仙”等。另有四人负责乐器,有拉二胡、吹竹笛、打木鱼、敲哑铃,另外两人分别为男女主演了。后来演员角色增多,演出的剧目也更丰富了。
“逗幺姑”的表演分别由男唱女演两个部分构成,我小时候随父亲到外地跑,看演出机会较多,知道它主要是由男角唱为主。这男角名叫赵小宝,中老年人扮演都有,通常头戴英雄帽或无顶草帽,脸巴上抹点红,鼻梁上抹白粉,就象戏剧中的“三花脸”;而女角是男扮妇装,满头花朵,脸上化的油彩妆,身穿大红花长裙,要演出美女多姿多娇,风情万种的风韵来,才逗的观众哄堂大笑,越看越来劲,跟斗演唱。主要是男角逗女角嬉戏玩耍,不时打浑插科,喜笑怒骂,打情骂俏,制造笑料,逗人开心。
演唱的节目有古代的故事,如《柳荫记》《西厢记》《孟姜女寻夫》《双拜月》《五女祝寿》等,还有劝人为善和做孝德人的劝世文,还有歌颂古代孝子的故事,如《安安送米》《王祥卧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还有唱颂男欢女爱诉情的,如《看情郎》《喜良缘》《逗幺姑》等等。有传统段子也有新编唱词,还有许多吉利的唱段,如“锣鼓打得闹连连,花灯供奉来拜年,恭贺主人新年好,生意兴隆找大钱”。又如“锣鼓打起响当当,主人华居真漂亮,安居乐业好快活,金银财宝堆满仓”等等。
表演的基本步伐借鉴了川剧、曲艺的程式表演方法;有“碎步”“十字步”“垫步”“弓箭步”“矮子步”等。队列队型有“对穿花”“穿花条”“线盘架”等。
逗幺姑这一民俗现象起源于民众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情态,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叙永人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历史,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乐观进取精神,展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寄托,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热情。我希望这朵川南奇葩在当今美丽的中国文艺复兴的百花园中,它俏不争春,散发出淡淡幽香,沁入人们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