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苞谷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图片与本文无关)
“这不是我们进不进城的问题,农村的地整来荒起要不得……”,父亲有点生气的说,我赶快转变话题和父亲继续摆龙门阵。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我和妻利用双休日回到了乡下老家,正赶上老家的父母在地里种苞谷(玉米),我急忙放下给二老买的礼物,拿起锄头边挖地边和父母亲摆了起来。父母亲见我们回来了,高兴的说,正好你们回来了,帮着我们把这块地的苞谷点(种)了哈……
父母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继续种地,说实在的,作为儿女我们心里是老大不愿意,挺心疼她们的。为了能让父母到城里来享享福,让儿子们尽尽孝,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劝她们不要再种庄稼了,都这么大年纪了,还那么辛苦干嘛,该享受一下晚年的幸福生活,可为了这事曾还闹得挺不愉快。
后来我慢慢读懂了父母,理解了父母……
感恩之地
父母都是出生在40年代初期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对这片生育和养育了她们一辈子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听她们讲,小时候过得很难。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大家庭,兄弟姐妹8人,排行第四;母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妹3人,是家中的幺女。家里人口多,吃不上饭,时常饿肚子。衣服、裤子和鞋子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一个接着一个穿。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能吃上一次肉,肚子基本能填饱,能穿上哥哥姐姐们传下来的衣服,虽是旧的、破的,但缝缝补补就可以穿了。父母说,她们各自的家很穷,但并没有被生活所压倒,而是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家人一起努力去改变生活。父亲讲,自他懂事起,就积极帮助家里干活、放牛、割草等;母亲说自己因是家里的幺女,父母非常疼爱她,不让她干活,但母亲说她知道家里穷,所以时常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读书是最让人羡慕的事啦,父亲讲自己是8岁上的学,而母亲是11岁才上的学,她们都是读到三年级后因家里供不起就辍学了。
每每对我们讲起这些,父母亲总是感怀曾经的日子,感恩这片深情的土地。
生存之地
地是老百姓的根,是老百姓的命,丢了会饿肚子,任何时候呀都不能让它荒着……父母说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感谢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有了土地,解决了温饱,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生活,现在又提出耕地几十年不变,多好的政策呀……
说起地,父母亲来了话头,边挖窝窝,边往里丢肥料说:在田地刚刚到户的时候,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丈量着土地,讨论着这块地好,那块地瘦,这块地收成好,那块地收成可能不行,反正那股兴奋劲别说有多高兴喽,都在盘算着各家的幸福小日子。有一年生产队召开会议,把全村的田地按照全村的户数写在纸上,以抓阄的办法分土地,并把生产队的牲口、农具等也分了出去。这一年,有了地的每家每户都是高高兴兴,唱唱昂昂(土话)的,虽然还没有从地里收获属于自己的粮食,但有了土地就有了希望。记得分到田地的农民,在立春之后就迫不及待的下地干活了,大家精耙细摩,深深的抚摸着属于自己的田地,把一块块田地收拾得平平展展,干干净净,就等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了。要想收成好,肥料少不了。那时的农家肥成了抢手货,不像现在往窝里丢的都是些尿素、碳氨等化肥……。过去家家户户的粪堆、茅坑都看得紧紧的,生怕被别人偷了去。播种时节,农村的小道上都是来来往往往田地里送肥料的人,她们或肩挑,或俩人抬,热热闹闹,人喊马叫。在父母亲的叙述中,一幅农忙田园春耕图在我脑中渐渐形成,是那么清晰,那么的美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都特别感谢老天爷呀,春种夏耘的第一年就收获了自己的粮食,老百姓把一股子的高兴全部在过年的时候都表达出来了。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事喽,记不清是那一年过年了,天还没黑,生活有点好转的农民就噼噼啪啪的放起了鞭炮,庆祝着有粮食的喜悦,鞭炮声搅动着整个小山村,释放着大家欢快的心情,至今都难忘啊!
说到这些,父母亲直起腰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看了看刚种下种子的这一片地,呐呐的说:地啊,是农民的根,农民的命,得种好它……
希望之地
现在因农村年轻一点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留下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需要照顾的小孩,有的是举家外出打工,几年都不回来,田地荒着,着实让人感到心疼。但没办法老老实实的在家种田种地,一年真挣不了多少钱,只能养家糊口。
要想富,先修路。为留住打工返乡的青壮年,改变农村目前的困境,老家的党委政府还真没少操心。为切实解决老家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将过去的毛马路打成了晴雨通畅的水泥硬化路面,使老家老百姓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近年老家更是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先后成为了县里打造的乌蒙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四川省开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当前在各级的关心下,正按照“四化”标准,以“环境、产业、素质”三大提升工程为抓手,积极争创“四川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尤其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种植百亩梨园(黄晶梨)、引进规模种植中药材(佛手等)、积极开发大黑洞旅游(通往大黑洞环线公路、桥等也修好,相关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完善中)等,让返乡的青壮年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不少人选择留了下来……
去年,百亩梨园经过几年的培植后,挂果并销售,看着自家原来挣不了几个钱的田地,现今通过种植经济林果,将黑黑的土地种植出来的黄灿灿的黄晶梨变成了厚厚的一沓沓票儿,让老家的村民眼睛亮了,脑子活了,想法多了……有的返乡青年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开起了养牛场、有的开起了乡村小卖部、有的跑起了农村专线车……水泥公路的建成,让摩托车、农用车、小汽车等风驰电射来回穿梭在干净通畅的水泥路上,不断把外界的信息带进村子,各种脱贫致富的项目、资金、种、养殖产业落地见效和退耕还林还草,让老家曾经荒着的土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脱贫攻坚,圆梦小康。十三五是老家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未来五年将围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两大产业,加快推进老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看着这一切的变化,父母亲高兴的说:好啊!这些荒着的地啊又要发挥它的作用喽!看着父母亲开心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她们的心。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