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王阳明告诉你不用怕鬼的秘密
提到鬼,内心都会无名的升起恐惧,联想偏偏,什么午夜惊魂,什么悬疑事件,再就是现在城市流行的鬼屋(没有去过,所以不做详述),这样怕鬼恐惧的事情,有没有人问过古代的圣贤呢?不过还真有记载,在王阳明《传习录》的《陆澄录》中,阳明先生弟子陆澄还真问过先生。原文是: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时不能集义,,内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只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
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
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译文大致:
陆澄问:有的人夜了害怕鬼,怎么办?
阳明先生答:平常不能集义(集义一词出于《庄子·公孙丑上》有人解释积德行善,良知上讲就是平常行为处事不能依照自己良知而行),内心有愧疚,即不能堂堂正正,所以会有怕鬼一说,如果平常都是依照良知而行,无愧与天地神明,坦坦荡荡,又有何怕呢?
学生马子莘又问:善良正直的鬼当然不怕,怕的时邪恶之鬼,他们不会管你是否是好人,所以难免会怕。
阳明先生回答:哪里有邪鬼迷正人君子的?你心中的一害怕,即是心有邪念啦!所有能迷人的,不是鬼,而是心自己迷了。就像有人好色(这里的色不仅仅是两性关系,还有所有好事事物物);喜欢好的货物,就是被货鬼迷了心窍;发不应该发到火,就是被内心的怒鬼所迷心窍;恐惧不应当当恐惧,就是被内心的恐惧迷了心窍。
有的人也许不怕鬼,但内心定有恐惧的事情,也许恐惧的并不是那一件事情,而提到那一件事情,内心就会升起恐惧,比如对晕车的人,提到坐车就会有呕吐的反应。这就是美国总体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时所说:唯一能够让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再回到对鬼的惧怕,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成化十八年状元)的读书的故事:
王华14岁的时候,与同学到山里的龙泉寺寄宿读书。他的同学里面有几个纨绔子弟经常欺负寺庙里的僧众。尤其是那些小沙弥,小沙弥怀恨在心,就扮成鬼的样子来吓唬这帮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吓跑了,大人们也听说这个地方有鬼,就把孩子都接回家去了,最后就剩王华一个人留在寺庙里。史料记载王华读书的时候“或瓦石撼卧榻,或乘风雨雷电之机,奋击门障。僧从壁隙中窥先生,正襟危坐,神气自如”也就是无论外面的小沙弥怎么弄,14岁的王华正襟危坐,岿然不动。这些小沙弥都玩不过王华,但其实王华早已经把小沙弥的这一套把戏看穿了。他读书早已读出了一身正气,所以他早就名气大作。
王华的故事说明只要自己一身正气,何惧鬼怪!
还有一个记录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
沧州有个秀才叫刘士玉,家里住进一只狐狸,把他的书房给雀占鸠巢了。人光知道这里住着狐狸,却连一根狐狸毛也看不见。这只狐狸大白天的就跟人说话,还经常拿投掷瓦片伤人。
这让刘家犯难了:这狐狸怎么才能撵走啊!
沧州知州董思任是一个好官,自思平时不做亏心事,听说这件事后就决定前去驱逐这只狐狸。他想,一只小小狐狸看到本大老爷一身正气还不得吓得屁滚尿流逃窜而去啊。
到了刘家,他就义正言辞地对着书房讲起人妖殊途的道理,要求狐狸速速离开刘家。哪知刚说了几句话,就被房檐上传来的声音打断:“我知道你做官比较爱护百姓,也不贪污腐败,所以我不敢打你。但是,你爱护百姓不是真爱护,只是好名而已;你不贪污不是不贪财,只是怕秋后算账而已。所以,我虽然不打你,但是也不怕你。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自取其辱。”
知州董大人只好狼狈而去,羞愧的好几天不敢出门。
刘家有一个老仆妇,粗鄙不堪,而且看起来蠢笨无比,但是她却不害怕狐狸,狐狸也不打他。有人跟狐狸对话的时候,就问:“这么多人都被你戏弄,怎么你却从来不打这个老仆妇?”
狐狸回答:“这个老婆子虽然是一个卑贱的仆人,但是她是真正的孝妇。像这样的人,就是鬼神见了都要退避三舍,何况我一只小小的狐狸呢。”
刘家听说之后,就让老仆妇住进了书房,结果狐狸当日就搬家了。
如果自己依良知而行,堂堂正正,内心无愧之时,又有何鬼之俱?即使鬼魅魍魉遇到一身正气的人,也会敬而远之。
归根到底,修为自己才是一切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