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实验,长短互文 | 一部电影究竟如何诞生
编者按
FIRST剧情片实验室历年入选项目
2021FIRST剧情片实验室评审阵容
2020-2021年剧作工坊
关于【剧作工坊】的更多细节,导筒首先与曾入围FIRST竞赛单元的高寒导演展开访谈,在古装武侠题材缺失已久的市场环境之下,他创作了一部融合武侠与剑戟元素的华语西部片《河西》,讲述了蛮荒之地上的草寇英雄们,一场为了生存和正义的斗争。
Q
导筒
《河西》是一部古装武侠题材的作品,最初创作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A
高寒
《河西》的创作灵感最初来自于明代兵书《武备志》,我在翻阅《武备志》的时候,看到里面记录了很多明代以及明代之前的军营武术、阵法、甚至军事迷信活动等内容,这些古人的记述拥有一种巨大的真实力量,“这种真实的力量该如何传达出来”就成了这次创作最初的驱动。
《武备志》
A
高寒
此外,在拍摄完第一部电影长片后,我想要在类型和工业上有更深入的学习,动作片是一个不错的进阶选择。
Q
导筒
在之前的官方介绍中看到本片将融合武侠与剑戟元素,这两类分别是中国和日本很具代表性的题材类型,你对此做过怎样的研究和观察?
A
高寒
日本剑戟片是建立在“武士刀格斗”这套动作系统之上来进行讨论的类型(或者亚类型),武士刀源自中国的唐剑,事实上全世界范围内古流兵击的剑术架构都差不多,这就为武侠融入剑戟片元素提供了现实基础。
此外,从市场角度来看,武侠片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大荧幕市场逐渐迭代掉的类型,创作者除了要绞尽脑汁去更新动作模组外,还需要不断去寻求新的表达、情感基础和价值观辨析。
Q
导筒
去年你的第一部长片《罪业搭档》在first青年电影展首映,这部作品的拍摄,为你对国产类型片以及青年导演处女作的制作过程带来了哪些思考?
A
高寒
一部电影的制作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变数,制定策略且不断调整策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包括心态上的调整和应对。
Q
导筒
古装拍摄,可能会比现代题材带来更多的道具,美术,选景等方面的预算和压力,你目前会有怎样的应对设想?
A
高寒
事实上,预算和压力的问题在任何一种题材和类型中都是存在的。以当前的经验和思考,我会更关注美术、服化、道具在银幕上有效性,再多的预算,反映在银幕上是无效的,钱就算白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需要警惕。
Q
导筒
你对目前国内类型片的发展现状会有怎样的观察和评价?
A
高寒
我觉得我尚不足以对国产类型片进行评价,过往经验告诉我只有亲身做过才能获得较为有效的判断,目前还差得远。
如果单论观察,我觉得在不同的环境下,类型片在底层逻辑也存在细微的差别,做类型电影或许更应该从特性环境下,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入手,毕竟类型是追求效率的。
Q
导筒
这次在first实验室的各项活动中,你会有哪些收获和提升?
A
高寒
实验室的帮助很大,不同的导师会为创作者当前所面对的困难提供不同的破局思路,这些思路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与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平时创作中的诸多弱点,譬如花在人物上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够,再或者表达的准确性等问题,这些弱点其实在创作上经常会暴露出来,但可能是源自人性中卑微的部分吧,懒惰、拖延、选择性回避等等,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去专攻这些弱点,但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场域,即你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去直面并解决这些问题,不然无法应对第二天的讨论。
Q
导筒
为观众推荐几部你比较认可的类型片作品,武侠或犯罪等皆可。
A
高寒
目前,我对类型片的认知程度还十分有限,尚且无法依据精准的类型定义来给予推荐,所以我想从元素入手:犯罪类我推荐大卫林奇的《双峰》,这部美剧几乎囊括了所有电影类型的类型元素,同时又统摄于精确的作者意识之下,故事有巨大的景深,人物塑造即独特又精彩。
《双峰》第三季 剧照
A
高寒
动作类不得不提及2020年上映的《信条》,我发现他在打斗戏的设计中,动作和动效是反着来的,为此还专门去二刷听声音,这种设计就会产生一种“拳头被另一个空间吃掉”的视听觉感受,其实是暗合影片的概念。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即在动作设计已没有多少花样的今天,或许可以通过视听觉的创造性组合拓展动作片的体验。
《信条》剧照
🎥
《春日迟迟》
Long,Long Spring Days
简介:与父亲不和而离家多年的女孩,因父亲的忽然离世而不得不回到小镇。当父亲的面庞不再面目可憎,故乡的一切变得柔软…
史任飞
导演简介
导演、编剧。开发中长片作品《春困》、《夏坠》,以女性视角,探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Q
导筒
阿那亚剧作工坊结束后,对自己、或创作习惯、或剧本有怎样新的认识?
A
史任飞
改剧本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结果可能是脱胎换骨,也可能是不伦不类。同一个故事,因为选取立足点不同,可以有许多的平行版本。
我觉得这有点像一场辩论,创作者的思想和逻辑体系是核心,技巧是帮助到达观众的表达方式。空有思想,词不达意,观众理解不了;空有技巧,没有内核,就成了诡辩。
对我来说,可能比较关键的是明确自己的立场,然后保持通篇逻辑的连贯性,而不是片段式地拼凑别人的思想。
Q
导筒
这半年里在做些什么?
A
史任飞
辞了职,多出来一些时间去汲取知识和能量,来自电影的和电影外的,去完善自己想要守住的逻辑。
Q
导筒
在剧情片实验室的规定命题下,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短片和长片,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哪里?你希望通过这个短片去尝试或者验证什么?
A
史任飞
短片来自于长片里回到家乡的尾声段落,提取了长片里部分人物和人物关系,主题也是围绕女性成长。
原本这段在长片处于“解决”阶段,重点在表态而非矛盾。所以在短片里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加强了冲突。
A
史任飞
长片在内容上,是个异乡打工故事为载体的女性成长故事。切入点没有放在客观的生活苦难,而是在主观的女性欲望。另外在影像风格和表演体系上,也希望能找到一个现实与诗意的平衡点。以上都有尝试在短片里去摸索。
Q
导筒
区别于剧作工坊,在拍片季的短片写作、筹备和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A
史任飞
文本能给到的想象空间比较多,但落实到影像,就需要精准的细节去表达。《春困》是一个走小情绪的故事,而不是走大情节的。这个度就比较微妙。
一方面还是要多思考,多体验,多学习,找到一些别致的细节和表达。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做减法,把火力集中在最能表现主题的地方。
🎥
《截稿日》
The Birth of A Movie
故事围绕“编剧的困境”展开,通过在一间香港老式冰室内切换不同的叙事视角,勾勒出了香港八十年代中后期真实的社会状况和群像式的人物侧写。编剧家明在面临截稿日的那天,因剧本未完成无法交稿而“不择手段”的想要逃离当下的处境,但又一次次的被困在原地。随着倒计时的进行,不同视角的加入在无形中延长了家明的心理时间,增加了他想要搏命逃离绝境的焦灼感,同时也让故事环环相扣,营造出了一定的悬念。直到最后,家明看似“巧妙”的摆脱了困境,但等待他的仍是宿命般的结局。
郭亚鹏
导演简介
男,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学院MFA,导演专业。毕业后曾拍摄多部短片、广告以及网络剧集,亦有一些执导电影的经验。毕业短片《迷墙》,曾入围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短片单元,电影剧本《阿飞野史》曾入选第14届FIRST创投会年度电影计划以及FIRST剧情片实验室。擅长创作类型:悬疑、犯罪、黑色喜剧、魔幻现实主义等。
Q
导筒
阿那亚剧作工坊结束后,对自己、或创作习惯、或剧本有怎样新的认识?
A
郭亚鹏
以前我的创作模式是比较封闭的,剧本达不到满意的程度我一般不会拿出去见人。但剧情片实验室的模式,迫使我改变了这一写作习惯,在剧作工坊每天都要跟几位导师轮番见面聊剧本,直面那些我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打开了思路,剧本的成色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现在我依旧保持着独立创作的习惯,但在剧本写到一定程度后也会拿给大家分享,听取建议,相当于多了一个跳出来审视自己剧本的视角,这对创作来讲是一件好事。
A
郭亚鹏
剧作工坊结束后的这半年,我一直在修改《阿飞野史》的剧本,期间找我的一些电影拍摄我都推掉了。因为我是一个不具备同时做好几件事能力的人,唯有先专心把剧本改出来。当然,四月份的时候进入了拍片季,就开始写短片的剧本,几经波折,终于完成了拍摄,现在也得以在FIRST影展放映。
Q
导筒
在剧情片实验室的规定命题下,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短片和长片,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哪里?你希望通过这个短片去尝试或者验证什么?
A
郭亚鹏
拍片季对短片剧本的要求是,既不脱离长片剧本的调性,同时又要保持独立性。对于导演来说,这是对长片剧本做风格测试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起初我写的短片剧本叫《飞纸仔》,很契合我长片剧本的故事架构,对于我在《阿飞野史》中想要探讨的“九十年代香港黑社会和电影业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展现,但无奈预算过高,于是换成了现在的剧本《截稿日》,故事主体人物没有变,只是把空间压缩进了一间香港的旧冰室内,几组人物通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一个无法交稿的编剧的命运。
A
郭亚鹏
《截稿日》这个短片相当于是《阿飞野史》的前传部分,也相当于是主人公的一段前史,在写作过程中无形的帮我扎实了人物小传,也还挺有意义的。《截稿日》的整个风格表现是我对《阿飞野史》电影风格的一次实验和探索,想看看自己对于黑色荒诞喜剧的理解在一支短片中的实现程度可以有多高。
Q
导筒
区别于剧作工坊,在拍片季的短片写作、筹备和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A
郭亚鹏
拍片季相比较于剧作工坊,当然最大的区别是后者为提升原有剧本,另一个是全新创作,而且写完后要进入到评审流程里,这其实是一个竞赛机制,被评审选出来之后才可以进行拍摄。
短片剧本创作过程相对简单一些,毕竟时长比较短,一个好的创意经过发散基本就可以支撑整个故事了。但拍摄时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截稿日》讲的是香港八十年代末期的故事,我们需要在香港完成拍摄,但由于疫情改在了澳门,拍摄期间经历诸多磨难,这里就不赘述了,说出来可以写本书了,组委会的朋友还开玩笑说这次在澳门的拍摄我相当于提前遭遇了《阿飞野史》剧本中主人公的波折人生。
A
郭亚鹏
我们很艰难的拍完了戏,又很紧急的完成了后期,直至昨天上午才将短片带到西宁,完成了第一场放映。
虽然非常仓促,但好在观众的反馈还是很不错的,现场的笑声和掌声,让我紧绷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一下子放松了下来,觉得这些天的努力和坚持是值得的。很感谢大家能喜欢这支短片,也很感谢各位主创陪我一起渡过了这些苦难,还有FIRST组委会对我无条件的包容和支持。其实直到完成这篇采访前我还在跟北京的剪辑师远程沟通着短片的修改,现在就想好好睡个觉,太累了。
🎥
《你的脑海》
Cross Your Mind
在一个民间科幻市集上,失意的科学家吕行遇见了一个滑板女孩,海音。两人的闲聊走向了一个意外的结局,或开始。
苗
导演简介
类型片导演。
Q
导筒
《你的脑海》的故事来源是怎样的?从最开始到现在有哪些变化?
A
苗
这个剧本经历了挺大的变化,说来话长。一次是阿那亚回来之后彻底的修改了一轮,接近于重写,但保留了原有的概念和内核。再从先导短片的剧本、拍摄、后期制作重建了世界观。世界观的来源是人脑科学与A.I领域在未来的交汇。
Q
导筒
你觉得从类型片的角度把握,这部作品最大的看点会是哪些部分?
A
苗
我自己一直觉得即使是类型片,“文戏”也比“武戏”好看。电影的中心永远在人,人的中心是眼睛,就像剪辑跟着角色的目光和视线。电影要点燃人的眼睛。
Q
导筒
之前这个项目曾经入围韩国富川奇幻节的创投单元,当时在韩国收到了哪些反馈?
A
苗
富川是一个国际奇幻电影节。那时候《你的脑海》更像一部惊悚奇幻电影。在富川你能见到不同国家的电影人,普遍单纯可爱,没有什么名利场的感觉。大家对中国的项目非常好奇,但没有人会问你“这能过审吗?”
Q
导筒
去年年底在阿那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些部分?
A
苗
回想起来有点遥远了,但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一个新人导演的电影经历里,能有几次这样的陪伴?在我写下这个回答的时候,短片正在输出成片,供西宁正式放映。
Q
导筒
阿那亚剧作工坊结束后,对自己、或创作习惯、或剧本有怎样新的认识?
A
苗
我之前没学过电影,也不认识任何人。在阿那亚那种高密度、高强度的氛围里,有些东西去魅了,有些更敬畏了。再经历先导短片的整个制作,感觉……更清晰了。剧本是道鬼门关,相比写剧本,拍摄算是一种享受,后期制作更是vip享受。只要过了鬼门关,拍电影没那么可怕,就还好。
Q
导筒
这半年里在做些什么?
A
苗
拍了一个5分钟的短片,拍了一个13分钟的短片,写剧本。
Q
导筒
在剧情片实验室的规定命题下,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短片和长片,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哪里?你希望通过这个短片去尝试或者验证什么?
A
苗
在剧本修改的迷茫阶段,我打算放弃拍短片的机会。有一天正在First开会,我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故事的开头,就像长片故事的一个前传。两天时间我写完了短片剧本。短片是长片的先导,但我没想到的是,这次拍摄和制作成了一场极限挑战,对电影人的训练和验证。我有机会合作了新的团队,尤其是后期团队。很开心大家都活着走出来了。
Q
导筒
区别于剧作工坊,在拍片季的短片写作、筹备和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A
苗
在极限状态下,每个人的样子都特别真实。电影是所有人共振的结果,我们的极限就是电影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