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 | 彭新平:我的乡下我的年
我的乡下我的年
彭新平
现在城乡的生活条件都富足了,对于年呀节的反而没有那种令人向往、幸福的氛围了。记得小时候在老家乡下过年,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碌,年味也就一天一天的浓起来,开心、幸福、美满写就每一个亲切的、兴奋的亲人与乡亲们的脸上!那才有真正的年味道。
每当一入腊月,就掰着指头一天一天的算,父母就得开始张罗全家人过年的新衣服。那时,队里分红也要年下二十的样子,就算你能分到钱也难赶制出新衣服来了,况且扯布还要凭布票,裁缝店也屈指可数,缝制衣服还得排队。每每年前,母亲总会提前到我姨妈家去周转,虽然母亲是个不喜欢求人的人,但过年还是希望家人能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姨父在粮食局上班拿国家工资,家庭相对宽裕一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母亲总能如愿的回来。即便那年空手回来,年前,母亲也会将旧的衣服拆拆洗洗,让父亲赶集时带到水口圩场染一下,回来再用煮饭的米汤浆洗好,等到除夕晚上,让我们穿上染过又浆洗好的“新衣服”,硬硬的挺挺的就和穿新衣服的感觉一样。
到了腊月二十四,年事就更忙了。做米馃、煎馓子、磨豆腐、杀猪、赶集买办年货……光二十四这天人们就忙得够呛的。这天是清尘日(俗称送神日),也是小年,按惯例家族老堂屋要筛香灰。每年家族里筛香灰是很神圣的事。传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位里供奉的诸神升天述职的日子,平时老屋的神位、香炉及祖先牌位是不得擅自移动的,避免冒犯神灵,只有在送神当日才能对这些神灵的物品进行清尘擦洗。主持筛香灰的是家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者,一般就是族长。
这天一早,族长就必须沐浴更衣,然后来到祖屋,主持这筛香灰活动。参加筛香灰的人员都是这栋老祖屋分开出去的户主,只要是这栋老祖屋共祖名下家族分出去的,不论分出去多久,不论是分出去后又几次分家的都得参加。这天参加的人都提一壶水酒,端一个装满糖果、葵花籽、铴皮、薯片等自家准备过年的最好盘碟来到老祖屋堂屋。老祖屋的堂屋分上堂屋和下堂屋,中间有一个天井隔开,天井两边是两间小屏风房,一间陈放石磨,是磨豆腐用的。一间陈放石碓,是用来舂米粉、舂糍粑用的。这天,上堂屋会根据人数需要整齐摆好八、九张八仙桌,下堂屋则永远只摆着一张八仙桌。陆续到来的人们将盘碟和酒壶放在八仙桌上,依次落座好。大家边等人边聊天边喝酒边吃盘碟,恭维话、赞美语此起彼伏,一派祥和喜悦氛围……
人到齐后,族长在最前面并列摆放的两张八仙桌上布置供奉各路神仙和列祖列宗的牲礼供品。鲜果有苹果、梨、桔子等,生肉有鱼、鸡、猪头、猪肉等,另外还有糖果、瓜子、花生、米馃、馓子、酒等。这些摆好后族长点燃一对红蜡烛,再燃烧一些纸钱,点燃9根香,三根插在八仙桌上准备好的盛满大米替代香炉的大碗里,三根插在天井边,三根插在堂屋大门口左边门方上挂着专门插香的器皿上。香插好后,族长再筛三小杯酒,敬神、敬祖、敬天地。敬完后,他就会喊四位当年家庭最和睦,事业最和顺,邻里最和谐,且也有一定名望的人来共同清理香炉、抽香脚、筛香灰。被请上来筛香灰的四人一脸幸福,满脸春光。筛香灰也有讲究的,要用一张红纸铺放在八仙桌上,再用一个贴了红纸条的细粉筛来筛。筛完香灰后,把筛过的香灰倒进香炉,筛剩的香干渣滓就用筛香灰的红纸包好,等再烧纸钱时一同烧掉。和筛香灰同时进行的还有人在清扫神位、香炉、神台等。当香炉装上筛好的香灰,族长就会把米碗里的三根香移至香炉,再把神台的物品按原来的样子摆好,这时筛香灰的和族长一道烧一些纸钱,每人点燃三根香,一同向神台三鞠躬,再依次把香插在香炉上,随之大门口会有人点响一挂鞭炮,等鞭炮响完,筛香灰就算完成了,一切依循古礼进行,简单而不失隆重。
当几位筛香灰的人返回原位落座后,族长会对一年来家族的情况作一次总评。当然,也会道出请这几位筛香灰人的理由。最后,说些祝福家族一年更比一年好,世世代代永荣昌的吉利话。如果这一年来,家族中有户与户之间抑或亲人之间有摩擦、有误解什么的,族长一定会当大家的面,道出子丑寅卯的理由来使之相互谅解,握手言和,并同饮一大碗水酒以示对族长的谢意和对对方的谅解。这样,这事就画上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句号。如若,来年还有谁提及此事,则那年的筛香灰时他(她)就一人在下堂屋那张孤零零的八仙桌上落座。
话说每到族长说完祝福的吉利话后,一般情况是大家推杯换盏好不热闹。一晃又是一年,一年来各自的甜酸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在这里大家看到的只有高兴与幸福,那或多或少的苦楚大家都会埋在心底。一年里也就是一次筛香灰大家才会相聚得这么轻松这么齐整,所以,大家都会珍惜这一机会,好好唠唠嗑,痛痛快快喝几杯酒。
等大家酒喝得八九不离十时,也就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这时,到了在下堂屋看了一上午的孩子们准备出手的时候了,因为,大人回家时盘碟里的食品是不会带回去的。只等族长说声,好了,大家可以回家了。孩子们就会一窝蜂冲上上堂屋去抓抢食品,顿时,堂屋里哄抢声,嬉笑声就会不绝于耳。而大人们趁着酒劲看着这场面,都是笑得前仰后合,好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这时,谁家孩子再调皮再翻掐也没关系,一样讨大人喜欢。越是热闹,大家越会觉得家族里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腊月廿五,人们开始大批置办年货。年货虽然谈不上琳琅满目,但过年需买的土产品还是会挤满水口圩场,因为年前也就只有廿五、廿八两圩,如若加上年三十逢通圩也就只有三圩了。所以赶集的人特别多,常常把供销社围得水泄不通。生意人忙得不可开交,自是特别热闹。在圩场,小孩们不买东西,光看小贩们怎么吆喝,村民们怎么砍价,也足够新鲜了,且趣味无穷。
过年要准备的年货实在太多,在我们乡下一般自家能做的就尽量自家做。做米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时米粉是用石碓舂出来的,除了要有几斤死力气,浸米的时间和晾干米的干湿能恰到好处,是米粉能舂得即嫰细又快的关键。米馃好不好吃和放的碱水量以及用于蒸米馃的箬叶关系重大。米粉嫩细,碱水量适度,箬叶上乘做出来的米馃,吃起来,满口有说不出的清香。
俗话说,蒸酒磨豆腐,逞不得老师傅。磨豆腐是乡下过年非常看重的一件事,父母们会把过年豆腐磨得好坏看作是来年家运的象征。豆腐的好坏其实是放石膏的比例和出锅时的火候问题,来年家运的好坏只不过是一种巧合或心理作用罢了。小孩围着磨豆腐的大人团团转,心里不停的祈祷豆腐要磨出金子趸、银子趸。那时其实小孩不懂来年什么家运,他们关心的是磨出了金子趸、银子趸才有豆腐脑吃,能吃上豆腐脑是孩子们一年来的奢望,吃一碗放有白糖的豆腐脑心里甭提有多爽。
煎馓子也很费功夫,既要舂米粉,又要和粉、擀皮子,还要切胚子、做成馓子,关键是用油煎时火候的把握。当然粳米和糯米的比例、和粉时的水分多少这些是直接影响馓子吃油的多少与馓子的松脆。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的这两句诗,就是我们乡下世世代代过年贴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这一习俗世代沿袭,小时我记忆里大门贴得最多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一副春联,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贴春联一般从腊月二十四清尘日之后就开始了,一直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之前都可以,大年初一就不能再贴了。在我们乡下,过了春节春联也不随便揭下来,而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褪色了且完好无损的旧春联记载了人们对刚过去的一年深深的满足,也是平安的象征;火红的新春联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
大年三十年夜饭前,家家都要请祖宗拜祖宗,在神台前摆好鱼肉、米馃、米饭、水酒,再点燃两根红蜡烛,烧上一些纸钱,点燃九根香,再非常虔诚的磕头。先是叩谢天地,感谢上苍一年来的风调雨顺,接着叩谢祖先,感谢祖宗保佑了各家幸福安康。最后到院子里燃响一挂鞭炮,全家人就欢聚一堂吃年团圆饭。吃年夜饭时大家把笑容写在脸上,快乐藏在心里。
年三十也叫除夕,按照风俗要守岁熬夜。那时,守岁没有电视看,更不要说春节晚会了。要是住在大屋场还好说,大家围坐火盆前说说笑笑、吃着盘碟、绕嗑解闷、品茶谈事,快到凌晨时大家才陆续走回家。等凌晨钟声一敲响,新年就到了。那一刻鞭炮轰然响彻整个村庄,这是祝福、是迎新、是开始、也是希望……
彭新平,63年生,炎陵人,从事教育20余年,现为媒体人。数十篇文学作品散见于《湖南广播电视报》《中国校园文学》《散文诗》《年轻人》《今日女报》《株洲日报》等报刊。有作品被选入湖南省初中生《写作·口语交际基础训练》第三册作范文。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