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你的“链主”

链主通常指的是对整个供应链或者其中的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如何与链主协同发展,将是未来无数中小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年初总结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现状时说:“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部工业门类,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产业链供应链有较强韧性。”但同时,肖部长还指出,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把工信部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总结为3点:即锻长板,补短板和强企业。尤其是在谈到最后一点时,他进一步解释说,除了落实好对企业有利的各种政策以及优化市场环境之外,将会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尤其是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那么什么才是链主企业呢?通常指的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对整个供应链或者其中的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的核心企业。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这条供应链上的“当家人”或“协调人”。正如苹果于手机,麦当劳、肯德基于快餐连锁,都是当之无愧的链主。尤其是苹果,对其供应商的影响力之大更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与苹果相关的业务在这些供应商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往往超过50%,说苹果能够决定一众供应商的兴衰也毫不为过。当然,如苹果这样的链主企业也能在整个供应链中掌握定价权,从利润的蛋糕中分走极大的一块。

只不过,独善其身的大型企业或优势企业并不符合国家为其预设的定位,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导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这才符合新环境下的国家战略对他们的期望。这一点从特斯拉进入中国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作为我国引进的第一个外商独资整车项目,特斯拉的临港工厂获得国内银行联合支持,拿到了极其优惠的银团贷款。其整车工厂也不负众望,在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同时又衍生出大批产业链新项目,吸引了共计6大板块100多家中国企业参与,给相关银行带来大量贷款业务,将银行资金导向实体产业,服务于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盘活了聚集在临港的创新链与供应链。

不仅如此,特斯拉还给中国的同行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业在整个2020年几乎都在对这条“鲇鱼”进行研究和对标。从特斯拉在上海的项目投产开始,国内新能源车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36.7万辆,从2019年4%的负增长,转为同比正增长10.9%。一个特斯拉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中国新能源车制造行业的面貌。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谈到政府与特斯拉的关系时提到:“特斯拉在设计制造机器的机器,我们要做的,是设计能培育和服务更多'特斯拉’的制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特斯拉是一条成功地发挥了作用的“鲇鱼”,割韭菜的“独狼”行为却也未必是国家所乐见的。2020年4月出台的新能源车补贴所设置的“30万以下售价”和“换电模式”一度就被外界解读为针对特斯拉所设的限制。之后在质量问题上小动作不断的特斯拉近日也罕见地被5部门联合请去“喝茶”,恐怕也是对特斯拉日益骄横的态度进行敲打。各类政策扶持显然并不是奔着帮个别企业提高利润而去的,还是老老实实发挥带头作用比较符合国家对这类企业的定位。

共生,独创变众创

事实上,在国家对十四五的建议中就已经比较明确地阐述了类似的说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段中就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这种做法的起因不难理解。正当中美之间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竞争逐渐走向明面化之际,依靠少数大型企业单打独斗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华为的例子已经证明了,哪怕链主再强,整条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弱点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突破口,因此在“锻长板”的同时,“补短板”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只有供应链均衡发展,才能在面对外来压力时胸有成竹。而这势必需要供应链大大小小的各个企业一起努力。

除了这些因素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压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结构的改变。在上个月举行的CTIS展首场线上交流沙龙中,担任主持人的益普索中国消费科技研究院的周启群院长就指出,中国早在2015年人均GDP就跨越了11000国际元的这个水准,从而导致中国整个市场的结构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从经济学上来讲,如今的市场所考验的是消费增值服务的部分是不是能够占到相应的比重。这就需要从大到小的无数企业持续推进创新技术,将服务细化。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让各企业有机会赋能不同行业和细分领域,从而推动整个科技生态结构和消费形态、消费方式的技术革命。

而依托细分场景,捕捉创新机会恰恰需要无数中小企业的配合和参与。一直致力于视觉芯片和视觉智能加速业务的云天励飞就是赋能场景的佼佼者之一。该公司的市场方案总监莫若龙表示,他们从公共安全入手,并逐渐将业务扩展到城市治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领域。2020年至今,云天励飞就一直致力通过视觉识别方面的技术赋能疫情的立体式防控。为了能够依托场景的具体要求更高效地利用算法和配制算力,云天励飞还看准端云协同的路线,闯出了一条算法芯片化的新路。

灵犀微光商务副总裁陈飞在当天的论坛上也谈了自己的体会。主攻AR设备核心的器件——光学引擎的灵犀微光也经历了2015年那场VR/AR行业从热潮到低迷的巨变。当时业内发觉,整个产业链无论是硬件、核心元器件、交付方式到获取信息等各层面,都处于相对不成熟的状态,需要大量基础建设的开发才能使整个产业链形成比较健康的状态。而得益于微软、脸书、苹果等巨头的不断投入,以及无数业内公司配合完成基础和系统部分的开发与完善。AR行业才走上了良性的循环。因此灵犀微光在攻克AR产业中最难的瓶颈之余,也不忘协同创新的宗旨,与上游或平级的合作伙伴一起,结合彼此的优势,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从长远来看,不论是行业巨头重金为基础建设铺路,还是中小企业对细分场景探索,最终都将汇入推动行业成熟和市场繁荣的浪潮,共同打造健康的产业生态。不过,无可否认的一点是,这需要大量企业自觉自愿且持续地在创新和升级改造方面投入。

但是,迫于现实的原因,中小企业对于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热情正在下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郭良涛曾表示,新冠疫情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了两大挑战。

首先,疫情导致市场需求疲软,使得许多行业的收入大减,资金不足。根据一份清华、北大的联合调研报告,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比例超过50%的中小企业有29.6%,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在20%以上的中小企业占58%,只有4%的中小企业收入降幅小于10%。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的经营策略必然重视生存至上,远期的数字化转型投资必然会遭到压缩,从而拖慢转型的步伐。

其次,疫情所带来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随着生产生活恢复正规,迅速回落;而面对面完成人际交往、业务协同等方面的价值会回升。在是否要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上,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退潮的压力。虽说以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数字化转型也是一条出路,但资金有限、能力有短板的中小企业很难下决心正面迎接这一挑战。

环球资源新业务开发副总裁张牧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大量的中国企业过去只需要专注在自己的生产制造或者供应链管理上,缺乏了解消费需求、产品定位,甚至是一些品牌策略方面的准备和计划。”在这种情况下,由中国的头部企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能力和资源赋能到产业链,客观上带动中小企业“共同进步”,让整个中国产业集群一起发展不失为合理的解决之法。

说到创新和转型,即使同一个产业生态下的不同企业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周启群院长就以硅谷的工程师精神举例:“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去追芯片,都去追技术最尖端的部分。……很多时候并不是要做一个绝对世界领先的理论,而是说把很多看似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解决一个前人所没能解决的问题。”链主要如何利用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形成正向的推动力,中小企业又该如何与链主协同发展,这将是未来无数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秦岭

世界经理人媒体原创工作室成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