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很忙的学生,课堂上是什么样的?
天气炎热,期末考试临近,学生的状态显示出负担有些重。大家是不是认为这一定是老师上课无趣、作业布置得多、孩子睡眠不足导致的?仔细一了解,情况还真不一定是这样:学生状态最疲惫的时候并非周五,而是周一。
经过两天的休息调整,为什么周一却更累?
学生一语道破:“老师,您不知道我们周末有多忙!”
周末在忙什么?很显然,是加了校外课。以初二学生为例,如果语数外物都上一些,那四个半天就基本占完了。到了初三,增加了化学,临近中考又加入政史复习,不累趴下才怪。
忙成这样,效果一定很明显吧?事实上,谁做老师,谁明白!
让我们来看看周末很忙的学生,周一至周五的课堂上都在干什么。
类型一:一知半解却自信爆棚
因为周末进行了超前学习(我们姑且叫做预习),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了,所以自我感觉极好。面对课堂的基础知识学习时,心里就“翘起了小尾巴”,觉得自己哪哪都能、啥啥都会。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1.我是“画家”
各科书本,各种神笔画作,还有连环画,一集连一集,剧情紧凑。(学生向我强调:有些画不是课堂上画的,是课间创作的,我愿意相信他们的这个表述。)
2.眼高手低
总觉得老师讲得so easy,爱听不听,一做题就错。如果题目再来个举一反三,考个变式,那题题栽跟头。
3.窗外的世界真精彩
瞧!稍不留神,眼神就飘走了,看看窗外,听听鸟叫,阴天转雨天他们一定是第一个发现的。然后一节课上完,书上什么痕迹都没有。
4.自主学习异变为刷题
个别能力确实较强的学生,我在处理练习时也不希望他们就这么干耗着,开出了课堂上自主学习的VIP政策,然后就看到他们拿出《XX期末复习宝典》。说是宝典,其实就是各类真题的集合,刷题成了优生认为的自主学习/复习的集中方式。
类型二:完全不会却毫不担心
周末,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参与学习,听与不听、听进去多少、听懂了多少完全由学生的内心决定。有时候甚至会不自觉的走神,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样的学习后,必然有一些学生的效果是不好的,基本没有听懂。
可是坐在教室里,即便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一点没有看出担心和用心。他们又是怎样的状态呢?让我们走近看一看。
1.依赖性“躺”学
学生认为自己有非常好的退路:课堂没认真听,不要紧,周末有老师给他讲解;笔记没有记,不要紧,周末老师会印好讲义给他;考试没考好,不要紧,周末老师一对一给他重复讲,机械练。
2.习惯性“厌”学
七天学习,全年无休,从早到晚,周末比工作日更辛苦,寒暑假更是换了个地方学习。
如果有这样的工作,谁敢说自己不会厌倦呢?所以这些学生常常表现得生无可恋,没有情绪变化,既不失望也不抱希望。
看到了吗?当我们认为孩子周末忙起来了,可代价却是他们没有了“求知欲”,也没有了“表现欲”,课堂参与感大大降低。课内是根本,课外只能是恰当的补充!
周末当然应该忙起来,它是一周学习的阶段性暂停,也是整理一周所学、调整下周策略的最佳时期。
那究竟应该忙什么呢?
1.忙建构知识结构。一周五天,分课时学习了很多内容,他们就像一颗颗珍珠,需要用链子串起来才会拥有更大的价值。建构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单元主题、分类专题进行整理,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就很有效。
2.忙梳理一周错题。学习不在于你做多少新题(特别是复习阶段),新题永远做不完,可题目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点是相对固定的。把本周各科错题拿出来,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准题目中的考点,回归课本梳理,彻底搞清错题才能应对熟题新考和新题熟考的变式。
3.忙针对性突破。在建构知识和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真正的增长点就在这里出现了。如果自主学习能力强,那就在自己的参考书、练习册里寻找相关练习,进行对应训练;如果不能独立完成,可寻求课外老师的帮助。我并不绝对的说“同学们一定不要上课外班”,但是绝对不是报个班就有用的,原因就在此,要针对自己的难点和弱项进行突破。
4.忙综合性运用。综合题、运用题的复杂性就在于它们不是单一知识的考察,而是在(真实)情境中将相互关联的知识放在一起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所以只知其一无法解决题目是很正常的。越真实的情境越复杂,越复杂的情境越需要多项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所以,有需要提优的学生就需要忙着综合运用,而不是超前学习。
比起低头赶路,抬头看路更能把握方向的准确性。在我们无限投入到周末的额外学习时,我们还得想一想学习的规律,因为方法的科学和结果的一致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