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舌尖上的期盼
每年回国,妻子总在接机的路上问我,到家想吃点什么。我大都带着旅行的疲惫回答:“随便吧”。生怕妻子忙前跑后,费事准备。然而,妻子每年都心领神会,约定俗成;第一天做点青椒土豆丝,鸡蛋西红柿,调整一下胃口;第二天,再做鱼做肉。而老同学也是,一听说我回来了,便相互联系,相约推杯换盏,打打牙祭。
其实,我也问过自己,在国外缺嘴吗?也不缺。只是国内国外饮食结构不同,聚会方式不同;与其说缺嘴,不如说缺少从小到大,不算正餐,时不长地总惦记的那种小吃。
然而,话说回来,有一种北京餐食可以算小吃,也可以算正餐,那就是北京的炸酱面。前几年,在国外买不到合适的黄酱,想吃吃不着,真挺馋人的。可从前年开始,情形变好了,两岸贸易增加了,正宗的干黄酱源源不断,华人超市也有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油香飘逸的炸酱面,添补了海外华人舌尖上的空白。
其实,怀旧,不仅包括人情世故,也包含传统美食。就说北京人的早餐吧,就很少有人不吃油条油饼的,可国人到了国外就麻烦了。想吃买不到,想自己炸,又炸不好。然而,时势造是,随着海外华人的不断增加,不仅华人超市开卖了,西人超市也不愿缺失这块市场。只不过,国外出售的油条大都是凉的,买回家以后,需要用烤箱回一回火,才能达到金黄焦脆的口感。
还有一种小吃,是北京人的特产,就是黄灿灿的萨琪玛。我在“北美”市场见过,也买过,虽然长相和北京的差不多,可吃到嘴里不是那个味儿,好在西式甜点也很多,也很诱人;吃不到萨琪玛,也过得去。
说起甜食,我又想起小时候我的一个最爱,“糖耳朵”。可由于有一次我贪吃过多,一次吃了三个,吃伤了,从此再也见不得“糖耳朵”了。
其实,凭我一个中年男人的胃口,和在国外养成的饮食习惯,最想吃的既不是妻子准备的那么清淡,也不是同学招待的那么丰盛,而是一种地道的北京小吃,麻豆腐。所以,无论在海外,还是在下飞机回家的路上,一想起那古色古香的颜色,那油光闪亮的羊油,和上面那几粒红色的辣椒,就让我欲罢不能,垂涎欲滴。
总而言之,吃,是一种文化,想着吃,也是人之常情;可有一点人们可能有所不知,那就是想着一个地方的吃,就意味着和那个地方有着扯不断的情。
(转自:皇城根胡同串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