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老束鹿二十二景的由来
辛集市
老束鹿二十二景的由来
焦子生 许书斋
【编者按:辛集市原为束鹿县,自西汉置县已有二千多年。“老束鹿二十二景”是由明朝天顺“束鹿八景”、清朝康熙“束鹿八景”和乾隆“束鹿十景”组成,因重复或雷同的四个,共计有二十二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中的这句话体现了先贤孔子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一千年来,八景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现象之一,更是我国景观文化、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邑束鹿,人杰地灵,古燕赵之地。公元554年的《魏书》记载的束鹿县名胜古迹有:鄡(束鹿县古称)有鄡城、安定城。有西门、赵君神,有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其中鄡城在今深州市旧州村;安定城在今辛集市刘章村;青丘后来称束鹿岩,也叫“三丘古洞”,在今辛集市三邱村西;黄丘是公元前3000-公元前2800年间黄人在此生活过的地方,在今辛集市双邱村北。宋朝《记纂渊海》记载的名胜:束鹿岩在束鹿县北,外隘内广,可容千余人。滹沱河在束鹿南三十里,鸦儿河在束鹿南十里。由此可见束鹿八景起源古老。
八景的由来,见书于我国宋代,已有千年历史。目前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宋迪的“潇湘八景图”说,《辞源》持此观点;二是李营丘画八景图说;三是苏轼“虔州八境图”为八景起源说。八景文化起源三说中,最为人们推崇和认同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是宋迪说。南宋著名画家宋迪(1016—1080), 他将湖南长沙的名胜画成八幅条屏,取名“潇湘八景”,八幅命名为: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岗、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和渔村落照。纷纷称赞该画“集春夏秋冬之节,晨午昏夜之时,晴雨雪烟之候,潇湘景色,尽入画中”。大书画家米芾特地为该画撰写序文。有人还集资在长沙修建八景台,将“潇湘八景”陈列其上。宁宗皇帝赵扩闻听后亲自为“潇湘八景”逐景题诗,于是朝野轰动,各地各县群起效之;“八景”遂蔚成风尚,“燕京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相继问世,其他各地的八景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到金元时期,已是“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八景文化遂历元、明、清各代以至今而不衰。
束鹿文化历来有着极强的吸纳兼容力,八景之风自然不会绕此而过。束鹿是一个采天地间灵秀之气,孕育诗情画意的地方,形成于明代的“束鹿八景”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本地最具特色、最雅致的景观囊括其中,构成了“山、河、泉、城”于一体的自然风貌。明代“束鹿八景”又称“旧城八景”。最早记载“束鹿八景”是成书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5年)的《束鹿县志》,这八景是:三丘古洞、台寺晨钟、城头秋月、堤口夕阳、忠坟宿草、丫河春涨、滹沱冰合、倾井遗踪。
明代“束鹿八景”是由当时的束鹿知县盛颙(字时望,江苏无锡人。明朝景泰二年,中进士,为监察御史。后因弹劾曹吉祥、石亨,天顺元年(1457年)降为束鹿知县,有善政。在束鹿县为立九则法,除徭役不均之弊。郊有隙地,邻邑民聚居成市,号“清官店”。天顺七年,升为邵武府知府,有政绩。随后再升陕西左布政使,治理军民馈饷无缺。成化年间,升为刑部右侍郎。成化十九年,山东旱灾,改为左副都御史往巡抚。三年后,因老辞职。)根据束鹿县的历史遗迹、地方风光、奇闻轶事、民间传说亲自精选出来的,并得到了上级官员保定知府傅霖(明代江西贵溪人,由为政的才干任嘉善县丞,后提拔东平知州,又调济宁知州,天顺元年升保定知府。为政不畏权要,惟以爱民为心,累着异绩被旌典。)的高度重视,亲自到束鹿县考察定制八景,并写了诗文佳作来赞美“束鹿八景”。“束鹿八景”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充满了诗情画意,不知醉了多少文人雅士,惊动了几许墨客骚人。
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滹沱河洪水冲毁了束鹿县城,县衙迁到圈头市,建了新县城(今辛集市新城)。 清朝康熙十年(1668 年),因明代“束鹿八景”亦淹没半数。知县刘昆(刘昆,字西来,江西南昌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束鹿县知县,迁云南府同知,为吴三桂所器重。康熙十二年,侦知三桂将叛,密告巡抚,请急密疏奏报。事泄被捕,戍腾越。乱平,补登州府同知,迁常德府,致仕。)重新物色了“束鹿八景”,因县城在新城,也称“新城八景”, 并记载在《康熙束鹿县志》中。八景有:草桥夜月、杏林春晓、双阁晴云、古甃甘泉、远香莲沼、梧院琴堂、东山胜迹、南塘早稻。在撰修《康熙束鹿县志》时,县令刘昆特请耿迁(耿迁是宁夏道副使耿启的三子,亦善诗画,他倾心精研唐宋元诸大家。与哥哥耿迈同以山水画著称。他的画饶有风度,别具一格, 颇具古法。)将“旧城八景”、“新城八景”着彩图画,附在文后。刘昆称其日后浏览时,可“用当卧游焉"。志书从编纂到成书付印,一切费用,刘昆不请协济,不派民间,“皆出其俸薪”。无怪乎后世的《乾隆束鹿县志》提到刘昆时写道:“刘昆,葺城垣,修县志,缉盗安民,种种善政,迄今民称遗爱。”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李文耀(字金章,福建清流拔贡,乾隆二十二年知县事。时滹沱泛溢,四境弥漫,因捐俸鸠工,首筑城垣资保障,并多开渠以杀水势。是年,河由故道徙宁晋入滏。葺书院及常平仓、义仓、养济院、留养局,教养之政一时毕举。邑乘一书自前邑侯刘琨续修,至是百年,公补辑之,文献赖以不坠。)主持修成《乾隆束鹿县志》,志曰:“山川城郭纪载而外,标其尤胜者为十景”。清乾隆“束鹿十景”又称“新城十景”、“鹿川十景”。十景有:汉井神泉、龙丘瑞麦、城堤柳色、学沼莲香、佛阁晚钟、草桥夜月、杏林春晓、桃坞明霞、双阁晴云、奎楼远翠。
“老束鹿二十二景”既有动静之态,也有声色之美,朝夕气象不同、四季景色不一,再加上动人的传说故事和优美的诗文,让“老束鹿二十二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还能看到的遗迹遗存十之有一。“老束鹿二十二景”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在束鹿人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今天,为不断挖掘、弘扬、丰富辛集市的传统文化,由中国画重彩写意开创者、著名画家、书法家、雕刻家焦子生先生精心创作的国画“老束鹿二十二景”胜景图展现在世人面前。焦子生先生自少年时就对“束鹿八景”怀着极大的兴趣。在酝酿创作二十二景的过程中考证出典,寻觅遗踪,查阅历史资料,根据《束鹿县志》中有关二十二景的记载,对实地进行考察、写生。经过长时间的艰辛创作,并数易其稿,作品顺利完成。焦子生先生创作的“老束鹿二十二景”图将自然和历史风貌再现于画面,使人由如“身临其境”,以期让我们共同感受辛集的历史文化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这片充满诗情画意、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
2021年5月5日于古邑束鹿
附:焦子生先生创作的《老束鹿二十二景图》
老束鹿二十二景图
一、三丘古洞:又名“束鹿岩”,三峰耸峙。据《方舆胜览》载,“其岩外隘内广,可容千人,有线路通天。为古邑束鹿第一大名胜。
二、台寺晨钟:台头寺原址在菜园村西、旧城村北、三丘村南,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时任束鹿县监郡袁彦通监修。传说僧人名建喜云游到束鹿,见此地稼禾茂,郁林丰,是块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建庙。其化缘远及云、贵、川,百姓被其虔诚所感,施舍捐赠,建成台头寺。
三、 城头秋月
秋高气爽,玉盘高悬,文人骚客,聚集城头,吟咏酬唱,好有情致。
四、堤口夕阳
在赵念,即赵堰堤上望夕阳,波光掠影,甚为壮观。
五、忠坟宿草:又名红草坡,唐饶阳郡副将张兴墓地的草。“余草皆绿,此独红,相传为忠血所化。
六、丫河春涨:丫河,也叫鸭河,是滹沱河的支流。
七、滹沱冰合:西汉末年,刘秀南逃到饶阳,又日夜兼程转到真定,王郎的军队追得正紧。时令正是三月,冰消雪化,滹沱河水中冰块浮游。军队就要到岸,没有渡船怎么办?十万火急。这时前锋王霸恐军心动乱,诡称河已结冰。等刘秀赶到,真的河水结了冰。军队踏冰而过。
八、倾井遗踪:在倾井村西。相传后汉光武征战经过这里,“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扳之,”这口井忽然倾斜,泉水自己流了出来。清康熙时井仍斜如隧道
九、草桥夜月:新城城里有两座桥,西桥为石桥。东面十字街北一座是木桥,俗称“草桥”。桥下是滹沱河故道,有水积留。
十、杏林春晓:新城四郊多种杏树,城东南最多。每到春日,杏花遍开,竟是赤城霞影,玉洞桃花。人们争相提上酒菜,到杏林中游玩。
十一、双阁晴云:新城南面有两座阁,东边的在回生村,西部的在赵古营,这两个村都离新城8里。天气晴朗时,登城远眺,晴云从朱栏碧瓦中相对浮出,变化万千,是为奇观。
十二、古甃甘泉:新城城西南女墙外,顺治年间一县民掘土,挖出了一个石盖,打开一看,是一眼井,井中冷气逼人。井砖坚润,厚不过寸,长不盈尺,相传是广武砖,又有说是光武砖的。束鹿当时多为苦水,甜水井仅三四处,这一眼井的水最甜。
十三、远香莲沼:县城西门内,有一条伸向东北的旧水沟,山东督粮参议李世洽把它开辟疏浚成池塘。塘里遍栽莲藕,四围种上垂杨柳。塘中建一亭,柏乡魏裔介相国题署“远香亭”三字。后面建一小楼,世洽自题“观静”二字。每当荷花盛开时,香气扑面而来,衣服上都浸满了香味。燕子群集于楼檐,唧唧鸣唱。人置身其中,犹如坐在莲花座上,大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后人称其为“远香莲沼”。
十四、梧院琴堂:宁夏道副使耿启在县城南部所建宅院。耿启操守严谨,不与人同流合污,而独嗜琴如命,因取堂名“响山”,取少文“抚琴动操,众山皆响”之意。少文,名宗炳,晋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师和绘画理论家,且精于弹琴、擅长书法。响山堂前没有裁种其他花木,独植青桐一棵。在陕西居官时,觅得《大雅》、《羽化》等谱子,带了回来,原谱段法错落,他与儿子耿迈在家旦夕订正,一弹再鼓,有“高山流水”之遗韵。后人怀念其高风,称其为“梧院琴堂”。
十五、东山胜迹:永州推官张基命的别墅。张基命素慕谢安,因号“小东山”。别墅在草桥东数十武(一武=半步),临河叠土筑台,栏杆外就是草桥,河水萦绕,台名“修月台”,后叫“逸休亭”。亭中多深屋亮窗,以便在里面读书。亭东面垂柳掩映中,又建一阁,名“奎楼亭”。
十六、南塘早稻:滹沱河过去从晋县向南滚到宁晋县西南,接着又逐渐向北滚。 泛滥成灾,积水成渊,淤泥积沙。人们选择地势相对平缓、水势较浅的地方,栽种水稻。康熙年间,县城南八里以外都是水田,犹如江南水乡!
十七、龙丘瑞麦:乾隆24年7月滹沱河南迁,由宁晋入滏阳河,河淤地都成良田。白龙丘的麦子有“两叉九穗”,人们都认为是祥瑞征像,名卿巨公争相赋诗。
十八、城堤柳色:乾隆24(1759)年春,知县李文耀捐资修建滹沱河旧堤,植柳千行,柔丝垂地,直干参天,花草相间,板桥映水,斜阳烟黛,恍若溪柳画中游。
十九、学沼莲香:南池书院池旧芜浊,知县李文耀捐资疏浚加宽,周围种植树木,中间栽种莲荷,小小一块方塘,云影天光。盛夏熏风入座,翠盖红衣,香流墨沼,实在是赏心悦目。乾隆25(1760)年,一莲开花三朵,这一年开恩科束鹿县有三人乡试中举。
二十、佛阁晚钟:城南大悲阁,宋时建,渐近倾废。乾隆26(1761)年春,知县李文耀捐资重修。阁高七丈多,大士像高六丈多,庄严雄博不亚于正定大佛。飞甍插汉,珠网入云,蔚为壮观。没当烟霄月夕,铜铃摇动,响徹四郊。
二十一、桃坞明霞:桃园村一带居民,多以种植银桃为业,春日桃花绽放达二十余里,蒸红烂绮,游人如织。
二十二、奎楼远翠:学宫前魁星楼极高峻,凭栏四望,燕山远黛,冀赵遥青,云树苍茫,郊原错秀,具奔来眼底,如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