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07期:知识易学见识难得,团队带头人的水平,不体现在打妖精上,而体现在管野猴子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07期#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企业家说过一个很有见解的观点,他说,“专家有知识,他们可以给出方案,但是专家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确实在职场上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人知识储备非常多,讲起话来也头头是道,不过真正要让他带团队做一件事、完成一个任务,那可能就要出问题。我们经常所说的“纸上谈兵”,大约就是指这样的人,而且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会看到很多真人真事都是类似的情况。所以啊,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有知识容易,有见识不容易。

进一步来说“见识”到底是什么呢?大致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识人,一个是识势,这个势就是形势的势。比如大家看三国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让他替自己主持军国大事;同时刘备提醒孔明,“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以重用”,这都是识人方面的高明。类似的还有曹操派张辽带李典、乐进守住合肥,而且他留下命令,“敌军到来的时候,张辽和李典带领人马出城作战,而乐进守住城池,不要出城”,可以说合肥战役的大获全胜,跟曹操在识人方面的高明有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孙权,孙权手下4个骨干将领,前有周瑜,后有鲁肃,因为有了这两个人,才有赤壁大战的成功;接下来就是大力重用吕蒙,破格提拔陆逊,因为对陆逊的提拔和重用,才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大获全胜,这些都是识人的经典案例。

所以我们经常强调,看一个领导的水平,不要看他做什么事儿,要看他用什么人做事儿。你看《西游记》里唐三藏,他能把孙悟空管好用好。孙悟空是个什么角色?从地上闹到天上,从山里打到海里,连玉皇大帝和佛祖他都不服。就是这样一个野猴子,在唐僧的团队里边,他能够尽职尽责去完成任务,打也打得,骂也骂得,委屈也受得。问题解决之后不留阴影,以阳光的心态,下次又能够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能把野猴子管成这样,那就说明唐三藏确实有水平。而唐三藏确实自己没有神通法术,他也不去打妖精,有了要求怎么办?很简单,调动孙悟空,不行再配上猪八戒,让他们去打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领导的水平不体现在打妖精上面,而是体现在管野猴子上面。什么是员工思维?就是认认真真琢磨怎么去打妖精;什么是领导思维?就是尽心尽力研究怎么把野猴子管好。

在识人的基础上还要识势,就是对大趋势、大方向、大局面要有深入的理解,有全盘的把握。比如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刘备在三顾茅庐的第三次,终于见到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孔明帮刘备做战略规划,他在“草庐对”当中提出的主张是:“天下三分、两路北伐、孙刘联盟”,可以说对大局势、大方向,把握的清晰,理解的透彻。未来五十年,天下形势的发展就完全符合诸葛亮的分析和判断,而当时孔明先生只有28岁,一个20多岁小伙子有这样的见地、有这样的眼光,确实是让人佩服。

每次我们谈到诸葛亮的时候都要评价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这就是水平,这就是见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是他的见识;而孔明“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这是他的见识;赤壁大战的时候,江东的孙权只有27岁,他能重用周瑜,提拔鲁肃,组建孙刘联盟,跟曹操进行大决战,这就是他的见识。

所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进步,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见识。在识人、识势这两个方面,一定要多多磨练,多多提升才行。就像前边我们讲“隐性知识”这话题的时候所分析的,知识往往是显性的,而这个见识往往是隐性的,所以就需要“洗眼睛、磨耳朵、做类比、讲故事”。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会讲《三国》、《水浒》、《西游记》,讲《智囊》、《左传》、《孔子家语》里边的好多生动的小故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教学的过程不光要增长大家的知识,还要提升大家的见识。不过把话说回来,在“识”这个字上,光有知识和见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另外两种“识”,这个内容我们要留给明天了。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