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诗歌《农舍中》原文及赏析
叶赛宁诗歌《农舍中》
松软的烤饼四处飘香,整桶的克瓦斯放在门旁,炉炕边长锈的烤箱顶上,砖缝里爬进去几只蟑螂。
炉盖上冒着一缕缕青烟,炉里的灰尘一条条挂着,做饭的案子上,盐罐儿后边,放着一堆刚打的蛋壳。
妈妈忙得喘不过气儿来,端着炉叉,腰弯得很矮,老猫偷偷地溜向陶壶,眼馋那热气腾腾的牛奶。
一群不知安静的母鸡,站在犁辕上咯咯的啼叫,公鸡做礼拜,合唱者圣诗,在外发出整齐的音调。
站在对面穿堂的窗口,看得见几只蓬毛的小狗,被闹声吓得惊恐不安,从墙角爬进套马的项圈。
1914年
名词解释:
1、烤饼:俄式的薄饼,里面放鸡蛋、牛奶和油脂。
2、克瓦斯:又称格瓦斯,一种清凉饮料,用面包、水果发酵而成。
3、炉炕:俄罗斯乡下的火炉多半做的上面可以睡人,类似中国北方农村的炕。
4、烤箱:俄式炉炕侧面的凹入部分,可用来烘烤食物。
5、炉叉:用来在俄式炉子中取、放炊具(锅等)。
6、据同代人回忆,这是1915年-1916年叶赛宁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文学圈子里经常朗诵的作品之一。它以纯朴清新的风格,给文坛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面对这些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里人”,作者在朗诵之前甚至不得不对某些词语进行一番解释。叶赛宁早期的作品中,有许多描绘了农家生活的色彩鲜明的现实主义画面,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赏析】
叶赛宁的这首以俄罗斯乡村为背景的诗如同他的家乡一样,给人一种朴素,宁静,清新,自然地感觉。诗中多用一些农村常见的小动物,小物品,小动作,给人一种很接地气的熟悉亲近感,跟随着诗中叶赛宁的视角,我们仿佛来到他的家里做了一次客人。那么不妨我就以这个视角再带大家回味一下这次旅行。
当我们远远地看到叶赛宁家门前的那一桶桶格瓦斯时,同时伴随着微风迎面扑来的还有那唤醒味蕾的松饼香味。我们顺着这缕香气打开土灰色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炉炕边那个落满灰尘的烤箱,非常有年代感。在烤箱和炕砖的接缝处,几只蟑螂快速地爬了进去,好像在说:“快跑啊,鞋底子要来啦!”
炉盖上的青烟像炉里的炉灰一样,一缕缕的左右摇晃着,不时地在空气中打个旋,好像要把我们看向做饭案子上的目光再拉回来。案子上的盐罐上面被陈年老灰盘的有些发黄,在它的身后整整齐齐站着刚刚打完的蛋壳,好像仪仗队在接受检阅。
佝偻的老母亲为了这次聚会忙的跑前跑后,大口的穿着粗气,弯下腰拿起炉叉从烤箱端出来一盘盘的美食,她的心也想这炉炕一样热情且温暖。淘气的懒猫干起了老鼠的勾当,圆溜溜的眼睛直盯着冒着热气的陶壶,蹑手蹑脚地溜了过去。
窗户外面有些吵闹,这群老母鸡晒足了太阳,站在耕田的犁耙上咯咯咯地叫个不停,旁边的公鸡也不甘示弱,不时地昂起脖子拉几个高音,这个鸡儿乐队对着大太阳开始了今天的营业。
隔壁的狗窝里拄着几个毛还没有长全的小狗正睡得憨甜,大公鸡的这一嗓子立马让它打了个机灵,惶恐的它忙忙地溜进了墙角,好像在说:“唉,又是被强制消费的一天!”
欣赏完叶赛宁的诗歌,我们不妨从诗歌中再找出一个话题来聊一聊,今天的话题是《土炕》,关于土炕的印象,你们还有多少呢?
为了写这首诗赏析,我专门去百度了一下俄罗斯的炉炕。俄罗斯火炉的灶台和“炕”是连为一体的,且同处一室。火炉正面向上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再向上连接烟囱,而火炉的后面却并未抵达天花板。如果从侧面看的话,火炉的后方和前方比较就好像后方突然凹进一部分似的。那便是俄式火炉的“炕”(即лежанка或称“暖炉寝床”)。炕的水平高度大约是地板与天花板之间高度的三分之二,应该说,比中国火炕要高多了。
土炕在北方比较常见,我印象中的土炕都是西北这边的,在我记忆中我们的土炕是冬天睡觉取暖的地方,也是冬天打牌娱乐的地方,那是小孩子玩耍的天堂。热腾腾的火炕更是走亲访友时,冬日里迎宾的最高规格:请上炕!炕上暖和。
土炕在农村具有极高的利用率,大一点的炕能睡好多人,靠近炕口的地方很热,靠近烟口的地方不那么烫,这就为不同体质的人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有时候冬天受个风寒,流个清鼻涕啥的,喝上一碗热水,捂在火炕里美美的出上一身汗,第二天又生龙活虎地蹦跶起来了。
稍硬的土炕同时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硬气,我们要适应这种又硬又烫的地方,就要不断地翻身,也要不断地去挪动。不知不觉中一个冬天在睡眠中,腰身强壮了,精力充沛了。我们在这种既不放松又不紧张的状态下,沉沉地睡去,慢慢的变成了一种习惯,时间再长一点,那种热炕的感觉,也就在记忆中变成了一种味道。
现在很多农村人都住上了楼房,北方的装修元素里,炕也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了。既保留了它的实用性也满足了这一批人对情怀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连接这一代人与故土的脐带,它沟通着现在与过去的地气,同时也寄托着这一代人沉沉的回忆和浓浓的感情。
我相信不管是天南海北,总有一个东西能够让你念念不忘,因为它总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陪伴着你,当你有一天离它远去的的时候,仿佛怀里依旧留有它的体温,脑海里还跳动着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