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如何正确地使用仲景的“肾气丸”?
《肘后备急方》八味肾气丸
干地黄四两,茯苓、薯蓣、桂、牡丹、山茱萸各二两,泽泻、附子(炮)一两。
《外台秘要》肾气丸加减方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五两,山药四两,泽泻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心三两、附子二两。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备急千金要方》八味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心、附子各三两。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丸
宋·陈师文等的八味丸处方为: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
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严氏济生方》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济生肾气丸
南宋·严用和的加味肾气丸是在肾气丸中加川牛膝(去芦,酒浸)、 车前子(酒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处方为:熟地黄、官桂、川牛膝(去芦,酒浸)各半两,山茱萸、炒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车前子(酒蒸)各一两,附子(炮)二个。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饮送下。
《医宗金鉴》桂附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将肾气丸中的干地黄易为熟地黄,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是也。
张永文等(张永文,樊巧玲,郭郡浩,等.肾气丸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25)统计了257篇用肾气丸的文章,其中64%的处方中用熟地黄,6%的处方中生、熟地黄并用。
《神农本草经》上品载干地黄之名。
宋·苏颂《本草图经》首见熟地黄之名。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始载熟地黄的炮制方法:
采地黄,去其须、叶及细根,捣绞取汁,以渍肥者,著甑中,土若米无在以盖上,蒸之一时出,暴燥,更内汁中,又蒸汁,尽止,便干之。亦可直切蒸之半日,数以酒洒之,使周匝至夕出,暴干,可捣蜜丸服之。
其炮制过程要求蒸三五遍,质量要求色黑,并述及古法九遍止,也就是熟地黄的炮制过程要求九蒸九晒。
现普遍认为:生地黄味苦性寒,熟地黄味甘性温。
1. 虚弱人群的腰痛,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2. 虚弱人群小便不利,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3. 虚弱人群小便频数,甚至遗尿,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4. 虚弱人群少腹拘急,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5. 虚弱人群少腹不仁,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6. 虚弱人群短气,小便不利,无明显寒热征象和其他伴随证者,肾气丸主之。
7. 肾虚,无明显寒热征象者,肾气丸主之。
市面销售的有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等。
1. 金匮肾气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处方:地黄108g、山药27g、山茱萸(酒炙)27g、茯苓78g、牡丹皮27g、泽泻27g、桂枝27g、附子(炙)4.5g、牛膝(去头)27g、车前子(盐炙)27g
从组方上可以看,这个“金匮肾气丸”和宋代严用和的“济生肾气丸(也叫“牛车肾气丸”)”相同。
2. 桂附地黄丸
《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肉桂20克、制附子20克、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泽泻60克
与清代《医宗金鉴》桂附地黄丸药味相同,药量相近。
这是市售的药品中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处方最相近的一种,但还有区别,即肾气丸用桂枝,桂附地黄丸用的是肉桂;肾气丸用干地黄,桂附地黄丸用的是熟地黄。
3. 济生肾气丸
《中国药典》2005年版
处方:肉桂20克、制附子20克、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克、牡丹皮60克、山药80克、茯苓120克、泽泻60克、牛膝40克,车前子40克
此即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倍用茯苓、同时加入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组成。
与市售的金匮肾气丸比较,此济生肾气丸用熟地而不用生地,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车前子不经过盐炙,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而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