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坐班制度需要改革吗?想要改革,先做好这3点|教学|中小学教师
目前来说,大部分中小学仍然实行的是“坐班制”,虽然有些中学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但这些学校也一般都是在重点中学,而对于小学来说,几乎都是坐班制,其实不难理解,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性相对中学生来说还是要差一些,有时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的行为,因此,老师的监管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而对于中学来说,坐班有好处也有弊端,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释放教师的最大潜能,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一味的在“坐班”这种形式上抓住不放,而实际上,“坐班”时间长短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数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现在还是盲目的认为“坐班”就能“提分增效”,这是学校管理层典型的不作为的表现。当然,盲目的废弃“坐班制”也是不现实的,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此,制度的改革和制定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坐班的确有其必要性,但也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教师。
正如前面所说,学校对于教师的管理如果简单的用时间来计算不符合现代教师管理理念的,学校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两点:一是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师是否得到了尊重。学校想要发展的更好,就要依靠每位教师的辛苦付出,教师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效果必然要好于在被动的情况完成教学。而当老师知道自己被学校尊重,也必然会为学校的发展倾尽全力,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二,灵活而非教条。
一些学校实行的坐班制,就是要求老师按时上下班,曾经亲眼见过一些学校的老师已经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后,就等着下班,早一分钟可能都会被在校门口的值班领导发现,而一旦被发现早退,很可能会在原本就不多的绩效中又被扣除一部分。而这种没有意义的坐班制目前仍然大量存在。

第三,减负流于形式。
有些人认为坐班制可以让老师安心备课,其实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如果能够提高备课效率,完全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而现实是,老师们原本的备课时间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学习和会议占用了。每年两会都会看到有委员上交提案给教师减负,但目前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坐班是有必要的,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能力好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可以考虑建立弹性的坐班制度,而死板僵化的制度只会让教师们怨声载道,影响教学质量,人性化管理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教师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