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把你的衣服脱了?
上卷 第二十二回 第六节:
【原文】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上面贾母,贾政,宝玉一席,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 湘云又一席,迎,探,惜三个又一席.地下婆娘丫鬟站满.李宫裁,王熙凤二人在里间又一席.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
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惟有唯唯而已.余者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缄口禁言.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贾母亦知因贾政一人在此所致之故,酒过三巡,便撵贾政去歇息.贾政亦知贾母之意,撵了自己去后,好让他们姊妹兄弟取乐的.贾政忙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贾母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
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然后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打一用物.
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回头说:“快把贺彩送上来."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盘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甚喜,遂命:“给你老爷斟酒。”宝玉执壶,迎春送酒.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姊妹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
【端木持易见解】
今日所谈,先从两个成语说起,一个成语是:牛心孤拐;一个成语是:沐猴而冠。
牛心呢,就是说人心像牛心一样,倔强孤傲,牛气冲天嘛。孤拐,指人的大脚趾与脚掌的结合部位的一块小骨头,如果这块骨头长得格外粗壮,形成一个疙瘩状,横突出来,则这块骨头就称为“孤拐”。因为这块骨头生得异于正常的骨头,好像桀骜不驯的样子,所以常常被人拿来形容“倔犟”。
所以,牛心孤拐(古怪),常常用来形容人脾气倔犟,死心眼。
在贾政眼里,贾兰就是牛心孤拐的样子。
在我们的眼里,有一个历史人物,叫项羽,他也是一个牛心孤拐的人,对不对?牛、傲、倔、犟,对不对?
但实际上,历史上,形容项目最出名的成语,不是牛心孤拐,而是“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的典故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时期,项羽占据关中后,有一个叫韩生的谋士向项羽献出一个计策,韩生说关中地区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如果在这里定都霸业可成。而项羽看到阿房宫被烧,很想要东归,于是就说得了富贵就应该回到故乡,不然就像是夜晚里穿好看的衣服,有谁能知道呢?这个成语就是“锦衣夜行”,也从此流传下来。项羽不想锦衣夜行,为此,韩生在背地里讥讽项羽“沐猴而冠”。就是说,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但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道貌岸然。
但诸位仔细看贾政的品格言行,就晓得,实际上贾政自己实际上是“牛心孤拐”,“沐猴而冠”的。佛法上常常说,你看人是善的,是因为你自己善;你看人是恶的,是因为你自己恶。这就叫心照。唯心论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他的世界观这样说,客观世界本来是没有的,因为我们心里早就有这个世界的样子(事先已经存在),所以才看到这个样子。即外面的世界是我们心中那个世界的影像。
所以佛家教育人,不要轻易评判人,因为我们眼中的那个人,只是你心中的影像,不是真实的他,真实的他是什么样子,你并不一定能认识,所以,这个时候,你去评判他,就是不对的。你如果非要评判,那也只是你心中的他,而不是实际上的他,所以评判就没有意义,对不对?
佛家是从唯心的角度来推论这件事的,但他的推论过程,诸位发现没有,他陷入了不可知论。就是说,你没法真正彻底的认识一个人。因为你心中的他,永远只是你心中的他,他究竟什么样子,你不可能知道。
但我们唯物主义的话,就不这么看,我们认为只要时间够久,日久一定能见人心,多观察,多了解,虽然不能全面百分百的了解,但却可以逐步的认识他,理解他,掌握他。人和客观世界,我们都是可以逐步去认识的。这就是唯物主义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一步步走入唯心主义了呢?我认为啊,是从他们一步步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感情,脱离真实世界,唯吾独尊,自傲之大开始的。
譬如贾政,你看,他高高在上,他是“猴子身轻站树梢”,树梢,不就是冠吗?他站在高处,戴上帽子,披上一家之主的威严,从这个时候,你看,他“身自端方,体自坚硬”,像个砚台,砚台是什么?“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实际上就是个傀儡。代言人嘛。三纲五常的代言人,对不对?所以,他是封建礼仪,封建道德,封建法律的卫道士,所以大家见了他“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惟有唯唯而已.余者湘云虽系闺阁弱女,却素喜谈论,今日贾政在席,也自缄口禁言.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总之,就两个字,“拘束”。所以,贾政他不是个人,而是一条狗,一张网,一个工具,一个执行封建礼教的僵尸了。
所有人在他面前,早已经失真,失去本来的模样。包括他自己,也早已经失去了自己本来的面貌。他本来的面貌是什么样子呢?也应该是个孝顺、善良、热情、快乐、聪明的孩子,你看她讨母亲欢心,花了好多心思,“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后面猜谜的时候,故意说错,故意被罚,然后才说出来,领母亲的赏;自己说出的谜,故意通过儿子把结果告知母亲,让母亲开心快乐有面子。你看,他实际是个好孩子。但为什么大家在他面前还是拘束?因为大家早已经习惯了。还因为大家坐的位置:“上面贾母,贾政,宝玉一席,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又一席,迎,探,惜三个又一席.地下婆娘丫鬟站满.李宫裁,王熙凤二人在里间又一席。”
虽然今日他放了松,想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一个普通的儿子,但你看,这里的规矩,这里的位置,这里的地位,他的身份,他的官衔,他的帽子,他的衣服,他的思想,却还是依然如旧啊,别人又怎么会因他临时的改变而敢有所改变呢?
皇帝和你比武,今天他高兴,他说你使点劲儿,别把我当皇帝,你敢真使劲儿吗?
所以,诸位可以看到,一旦身份,地位,等级,礼仪,法治,道德,风俗,习惯这些东西形成以后,整个社会就身不由己了,人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本真的意愿去行动了,大家就变成了执行这个体系的傀儡了,穿上衣服就必须“做人”,而不能再叫猴子了;贴了符的僵尸,也只好听按着符的要求来蹦跶了。
你看那贾兰,看起来是“牛心孤拐”,实际上,这哪里是什么倔犟,哪里是真正的牛气冲天啊,他不过是严格按照荣国府的鬼符咒语行动,严格遵从礼制的要求罢了。他的眼里,早已经没有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已经成了第二个贾政,第二个僵尸,第二个穿了衣服自称为人的猴子。
这衣服,竟然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穿了两三千年,不肯脱下来;这鬼符,贴了两三千年,取不下来;这咒语,念了两三千年,根本停不下来;这体系,网在身上两三千年,都快成了纹身,究其原因,终究还是猴子啊!
不过,说实在的,也怨不得这猴子,比如那五指山的孙猴子,不是被压了五百年,才不得不穿上衣服,戴上紧箍咒,做起行者来吗?我们能责怪贾兰吗?不能。因为他也是被迫穿上衣服,被迫戴上紧箍咒,被迫的念起经来,不是吗?
就像今天我们这些人,为何依然是“沐猴而冠”呢?曾经我们也曾推倒过山,曾经我们也曾做过王,可那山又来了,那群佛,那群魔,也都排山倒海的回来了,不是吗?
如果脱掉衣服,做回真正的我们,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谜,你们猜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