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吴:他的画作里,有他读过的诗和走过的路
说起巴蜀之地的诗书画印四绝,大概首先想到的便是冯建吴。若说陈子庄近接齐白石与黄宾虹,于山水小景中创造出平淡天真之趣,那么冯建吴便继承了吴昌硕一派,将金石趣味与文人气象发扬了光大。 不同之处在于,自绘画写生逐渐在国内风起云涌之后,60年代以后的冯建吴,其诗书画印不再只是书斋中的闭门造车。那时的写生不同于现如今,对于当时的年代来说,是一件新兴之事,蕴含着无限可能,在老一辈文化人恭敬虔诚的生命态度下,写生带给画家们蓬勃的创作力。那时的交通也并不发达,舟车劳顿是难免,可大好的河山仍然像圣地一样吸引着为艺术献上真诚的人。在冯建吴那里,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他走过的路,都在他的画作之中。
冯建吴的绘画,因家学深厚以及求学海上吴门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0年代初,他开始践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要义,完成了一生中游历范围最广的长途写生旅程。
就在1962年暑期的短短两个月里,冯建吴游历川、鄂、桂、滇、黔等五省,带回了三百多幅写生稿,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如果说此前的冯建吴,是按照绘画的客观要求来作画,那么此行之后,冯建吴将自己对于艺术表达形式的诉求以及艺术本身的客观规律融合起来,画风一改早年的工写之路,逐渐形成他所特有的老辣纵横、吞吐八荒的绘画风格。
以后每一次的游历,与外界的交流碰撞,都能激发出冯建吴不同与往的灵感,让创作如虎添翼,使其以后在巴蜀艺术上,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冯建吴 | 百合花
冯建吴游历之处,总会留下奇山异景的画稿,有时是写生稿,许多是归来后加以创造,更以诗词题画。幸得此,我们后人也能在这些画作中体悟到先生当时的感慨与心境。
比如这幅百合花便显得可喜可爱。在小凉山林木葱郁的地方,片片百合亭亭玉立沐浴朝阳,开得娇艳妩媚而又无轻浮之态,一股子勃然的娉婷与生机。加之题款笔法的老辣劲健,便生发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调和,让人说不出的欢喜。
小小百合画得如此鲜活不凡,当是初见时的惊艳,在冯建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冯建吴 | 红梅
说起花卉,冯建吴最喜的还是梅,画梅、咏梅、赏梅是冯建吴生平一大乐事。据传记记载,冯建吴曾有一次雪夜探梅,独自一人前往重庆郊外的曾家岩踏雪寻梅,半夜时尽兴而归,并赋诗一首记录当时情景。
此情此景,让人遥想王子猷雪夜访友尽兴而归的典故,冯建吴此举是与王子猷同样的一份潇洒率真,也是他年少时代的诗情画意。
冯建吴 | 红岩颂
1979年对于冯建吴的画家生涯来说是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那一年,他应邀参加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于多月游历后到达北京,在北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同仁如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启功等人朝夕相处,共同创作。同时,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巨幅山水《峨眉天下秀》,又接到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创作的任务,并受到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这段短短的几个月期间,冯建吴创作了大量精品。
这幅红岩颂便有两幅胞体画作,一幅为白梅,一幅红梅,构图几乎完全一致。据传为冯建吴在此期间为展览所作,先生先作白梅,而在当时新社会新气象的社会风向之下,似乎红梅更为适宜,于是他再作红梅。红梅可喜,而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此幅白梅更是冯建吴从心而为的作品。
此幅梅的景象,也如他当年雪夜探梅时的那样,“绕郭千株梅暗香”(《夜游曾家岩》),只是此时的村郭不再是城郊的野逸之处,而成了人民颂扬的新时代小楼。
冯建吴在身世困顿时以梅寄傲骨,也以梅比喻新时代在经历一番寒彻骨之后的焕然一新。那题诗中颂梅的功绩留名、花开大地,其实也正是冯建吴晚年自身的真实写照。
“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便是今天的乐山地区,乐山有凌云寺庙,唐代诗人岑参有一首吟哦凌云寺的诗《登嘉州凌云寺作》:“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冯建吴 | 凌云山水
山峰之上是青峰和朱楼,飞鸟盘旋于山寺之间,费力登上山顶以后,才发现视野如此开阔,三江汇流处,仿佛山河尽收眼底。此古嘉州的景色似与冯建吴画中的景色相差无几。只是诗人有安史之乱之后壮志未酬的惆怅,在画家的眼中,便全是“天然画图”的画境。
冯建吴 | 峨眉洪椿坪
峨眉山是冯建吴青年时期就曾游历的地方。峨眉山中有盛地名曰洪椿坪,位于天池峰下山腰处,坪上建有千佛禅院,四周群峰环抱、古木成林。洪椿坪因坪上一颗洪椿古树而得名。庄子曾把洪椿喻为神树,为长寿的象征。冯建吴在《峨眉洪椿坪》中题款“灵椿不老”,也是正取此意。
画中之树其树干遒劲老道,枝叶浓淡墨兼施、郁郁苍苍,遮天蔽日的林丛之中似有阳光穿过,星星点点洒落在铺面苍苔的山道上,万籁俱寂处,一位旅者矗立古树之下,凝视灵树朴茂繁盛,似有感慨万千。
题款的字是冯建吴特有的隶书之体,与古老婆娑的树木相映成趣。冯建吴60年代写生期间多有此种字体,字字方正,却全无板塞,略带行书游走的气息,既有早期瘦金体的遒丽秀劲,又有晚期书法的金石之气。
冯建吴 | 书法毛主席词
冯建吴本是仁寿人,早年求学于成都和上海,并于1932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专和蓉社,但由于经营不善,东方美专常年处于债务危机中,1936年他便辞去了美专教务。直到1956年执教四川美术学院,冯建吴一直辗转于成都、重庆以及仁寿之间。
冯建吴 | 大宁河上
执教四川美院给了冯建吴难得的安宁,他专心绘事,桃李天下,笔法也愈见老道苍古,重庆也便成为了冯建吴的第二故乡。《大宁河上》作于晚年,绘重庆大宁河,用笔老辣朴厚,一片雄浑浩荡。
冯建吴 | 安康新貌
在重庆执教期间,冯建吴也没能逃脱60年代末的时代劫难。《安康新貌》创作于1972年,此正是冯建吴释放出牛棚的那年。积压了八年之久的创作热情在这一年喷涌而出,冯建吴创作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新面貌的名作。同时,他也响应号召,远走襄樊铁路工地,深入矿山、农村、建筑工地写生,安康便是途经一站。
安康大竹园位于陕西,在这幅作品中,冯建吴不以行游者的身份描绘自然山川的奇景,而是从生活人文的角度出发勾画出安康在新时代之下欣欣向荣的景象。
翠竹绿园反映出一派勃勃生机,干劲十足的劳动者、整齐的房屋、高架线、电线杆,无不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另有岑学恭的书题诗堂,端正雅致,难能可贵。整幅画在今人看着也很有一股怀旧情愫。
冯建吴 | 湘西张家界
1984年,冯建吴应邀前往湘西,开始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远足畅游。湖南张家界的景色自不同于四川,惯于旅行的朋友应该知道那奇峰秀石几乎呈90度角上顶青天下入大地,中间缠以云雾缭绕,仙境一般。此际的冯建吴因为哮喘病已不能顺利登山,只得滑竿抬行,但冯建吴走一路便画一路,笔不离手,也多得佳作。
此幅《湘西张家界》创作于1986年,病情未见好转,却还心心念念着当时的景色,将写生稿加以创作,以对角线的构图,各画奇峰与苍松,中间大片的留白直让人觉得山川渺远、钟灵毓秀,极有画面舒适感。
冯建吴 | 山水
冯建吴的绘画风格大概可由此作边款中的词句来总结:生辣雄强,气息苍古,诗书画印四全。边款中还有冯建吴外孙李晟先生之亲笔“外祖父冯公晚年精品”。
其实这杂糅着雄强与苍古的气息中,有多少是早年离难中的傲骨,有多少是对于吴门一派传承发扬的雄心,还有多少是历史风云变幻下对个人际遇的不妥协。凡此种种,都是先生走过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