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的世界中,无论面对多么富有立体感的景物,最终也会成为一张平面的照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任何拍摄技巧,是很难表现出如实物一般的立体感(纵深)的。原本在摄影初级阶段,脑子都是相机的各种设定啊、如何构图啊等等,很少有人再去关注立体感这个要素。所以可以看出,纵深感表现出众的作品,大多不是出自菜鸟之手。如果能够按照摄影师的意图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纵深感的话,一定会被称赞为优秀作品。
拍摄立体感强的照片,是需要反复琢磨构图的。明确拍摄对象与周围的联系,体会延长线前后方的景物感觉,留意光与影带来的立体效果,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摄影技术。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广角镜头靠近景物拍摄, 拍出的照片容易成为一幅 距离感夸张,即强纵深感 的作品。相对的,用长焦 镜头拍摄的作品大多难以 表现出纵深感。【拍摄要点】广角镜头是指 35mm 等效焦距在 28mm 左右的镜头。焦距越短,取景范围越广(角度越大)。如前文所述,拍摄带有纵深感的照片,使用广角镜头最方便。再进一步的技巧便是善用“光的朝向”,这同时也是摄影的标准技能之一,也可以称之为影的呈现方式。为了能够实现明亮部分上浮(前方)、阴暗部分后沉(后方)的表现方式,需要善用光影结合的手法,从而体现出所摄景物的纵深、立体的感觉。光影朝向何方,各个朝向下的拍摄效果是什么样的,如果熟知了这部分内容,不论是风景、随拍或是人物照,所有种类的场景都可以游刃有余地拍摄出具有纵深感的照片。想要风景照呈现立体感的话,最佳拍摄时间是在太阳角度相对较低的时间段。白天太阳高挂上空,阳光从正面或上面直射过来,不容易产生影子。只有从斜侧面照射的光可以带来创造立体感所必需的阴影。因此,最适合的时间段是上午 10 点前以及下午 3 点以后。当然,随着季节的变换,时间段多少也会有变化,摄影时一定要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给自己留出富余时间。对了,最推荐的季节是秋天哦!秋天时,低角度下的太阳照射出的景色特别漂亮,能够拍摄出立体感十足的照片。两图分别是阴天和清晨时拍摄的照片,让我们做个对比。阴天下的红叶颜色虽然鲜艳,但是由于没有阴影的出现,缺乏立体感。而在清晨的斜光照射下,树木山峦均呈现出阴影,整体看上去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画面中所摄对象占比很大,构图时只放入想要拍摄的景物,都是表达作品意图的有效手段。可是在构图时,画面中若只有对象景物,不包含用于对比的景物的话,很容易成为平面作品。这时候需要留意对象景物前后延伸的物体(延展的影子或是流水等等),或是对象景物前方的物体,尽量将这些元素带入画面。不经意地放入对比景物,可以展现出物体的前后层次关系,使画面看起来更立体。只捕捉到拍摄对象的话,缺乏立体感。若增加对比景物(树木),就产生了一定的纵深,再进一步增添远处的背景时,纵深感就愈发强烈了。作为纵深感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明确大小关系。当存在多个拍摄对象时,遵循近大远小的规律来确定拍摄位置和焦距,就能够拍摄出立体感很强的照片。还有一项用于加强和突出纵深感的技术,就是在画面中加入通向远方的空间。近大远小的布局,再辅以更远处的背景,强化了纵深感的表现效果。此时并不需要大面积的背景,只要让人感到“后面还有延展的空间”就可以了。选择自然而舒服且不妨碍表现主体的背景,才是高超的摄影技术。表现出纵深感的同时,增强照片观感和印象的一个技巧是通过虚化背景,使对象景物自然地浮现在眼前。拍摄方法并不难,只需选择距离景物最近的位置取景即可。考虑到背景,所谓的最近距离并不等同于理论上的最短摄影距离,反而是拍摄对象与背景相隔较远,产生的虚化效果越好,确定好位置,拍摄出来的照片一定富有立体感。如果喜欢大散景的话,那就换上长焦镜头,或是用变焦镜头的长焦端拍摄;也可以将相机设定成光圈优先模式,然后在拍摄时调小光圈值(打1 这是一张遵循近大远小规律且包含远景、突出远近距离感的照片。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远方的景物依旧清晰可见;稍稍欠缺了一些立体感。2 接近最短拍摄距离下的取景,焦点对准鲜花。拍摄对象与后方景物具有一定距离,于是背景变得模糊,着重突出了眼前的这朵鲜花。3 用长焦镜头拍摄,虚化效果更强。镜头和拍摄对象之间混入其他的鲜花,前后同时虚化,效果更加出众。学生时代,大家在美术课上也许都学习过“透视画法”,这在摄影的世界也是通用的。所谓透视画法,是指在绘画中为了突出远近视觉关系所用到的技巧。其种类也分为消失于远处一点的“一点透视”,消失点为两个点的“两点透视”等等。倒不必记住这些名词,重要的是在摄影当中,想表现出向远方收缩的距离感时,就采取收窄于远处一点景物的摄影方法。要突出前方物体的立体感时,就要有意识地选择收窄于远处两个点的线条,从而突出眼前的景物。理论性质的语言表述有些晦涩难懂,还是来看一些示例的照片和图片吧,相比文字会更容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