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姐读女人之130--同学Susan
三十年同学聚会的时候,同学们给我交代了一个任务,找到两个多年失去联系的同学,通知她们参加同学聚会。
这个任务未免太艰巨了,一时间,我不知道从何着手。
不过,同学们给我交代的任务也确实有些道理,这两个同学,一个的父亲和我母亲是同事,一个据说,几十年前去了深圳,正好我也在深圳,想着怎么样也要给同学聚会这件事出点力,于是,我开始多方打探消息。
首先电话给老妈,要她帮我找到同学的父亲,好在母亲和他还有联系,很快有了回信,那同学毕业后就去了云南,然后去了美国,美国的电话也给了我,初战告捷,考虑到时差的问题,于是把要来的电话给了我美国的另一个同学,让她与美国同学联系。
当年在一起照这张青春万岁的相片的同学,前排正中间的那位美女,和另一个来深圳的同学以前是同事,想着她会不会有点同学消息,于是试探性的问了她,她告诉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她保存了同学刚到深圳时候的一张明信片,那时候,同学刚到深圳,住在她哥哥家,甚至她还知道同学姐夫的名字,还有当年的电话,我喜出望外,连忙想根据现在的电话追索以前的号码,但电话和地址似乎都早已经作废,毕竟也是三十年的事了,搜寻到此有点没有了方向。
(黑白照片中的左边四位同学)
似乎美国同学的联系并不理想,对方接了电话表现得有些不冷不热,我的那个美国同学(后排左一),有点一盆冷水的感觉,既然对方没有什么兴趣,她也就只是转达了聚会的意思也就作罢。
不想放弃的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结果就有了一个朋友的回应,说知道深圳同学姐夫的去向,据说当年在深圳,还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于是拿到电话,星期一早晨就开始呼叫
“你是***吗?我是Susan的同学,我们同学三十年聚会,你知道她在哪吗?”
“Susan啊?那你找不到她”
“啊,怎么?”
“她早不在深圳了,很多年前就去了瑞士”
“那你有没有可能把她电话给我,我是她的同学,我叫丁卫建”
姐夫真好,最终把电话给了我,分不清时差的我,立刻开始拨打国际长途,但是始终无人接听,于是又把任务交给了美国那热心快肠的同学。
美国同学的回应是在第二天了,她说,真的不一样,她拨通电话后,两人激动的就在电话里聊了几个小时,而后,Susan给我打电话,我们又在电话里聊了几个小时,因为她隔几年就会回深圳一次,于是我们约定,只要她回来,立刻联系我,怎么也要见见。
尽管三十年的聚会同学没有参加,但我们泛舟东湖之上的时候,还是及时分享给了远在瑞士的她。
2011年的那次相见,用Susan老公的话来形容,就是只听见两个女生在呱呱,一刻也不闲着的在唠家常,的确,我们分开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我们有太多离别的话要倾诉。
(和Susan在我深圳办公室)
我说我一定要去瑞士看看,还要特地去她的家看看,她说好啊,反正她也是做旅游行业的,顺便可以带着我转很多地方。
2014年Susan回国,我特地回了一次武汉,陪着她和同学们在东湖之滨把酒言欢,相见于东湖之夜,同学们也和她约定,找个时间,去瑞士看看。
2017年的7月末,那个六年前的约定,正式承诺,我们同学一行,在她的引领下,走了欧洲的几个国家。
第一天晚上的相见,大家就特别兴奋,虽然旅途飞行的时间也很长,彼此都有些憔悴。
虽然是同学,但这样朝夕相处的时光,也是第一次,我们在亲切,兴奋和熟悉中再一次走进彼此。
同学当年到瑞士是留学来的,学习旅游专业,那段留学的生活对于她来说,似乎是一段特别的经历,总之不是很快乐。
一次偶然的聚会,她遇到了他,当时还不想留在瑞士的她,在犹豫之中带着他回到中国,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让他对中国有了很震撼性的了解。
中国之行结束后,他跟她求婚,希望她留在瑞士,对深圳的生活很满意的她,做出了她人生中为了爱情的选择。
记得在中国的那次旅行她就对我说过,她的人生,分成几个居住阶段,小时候在东北,高中的时候来到武汉,工作了去了深圳,然后在瑞士生活的时间比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生活的都长。
对于她的婚姻,她说得很简单,两个人都喜欢吃,喜欢旅游,可以想想,一对可以吃到一起有共同的志趣的伉俪,自然会琴瑟和谐。
随着中国的兴旺和发达,她的丈夫对自己十多年前就选择一个中国女人结婚,从开始的自豪到越来越得意于自己的有远见,其实,从沿路上她的对旅游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还有她和各地导游中间的谈话,我早已经明白,他应该更欣赏她的,就是她的独立,努力工作和坚韧。
沿路上跟同学聊的很多,有几点感触很深:其一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邮件确认,记得我们早上上大巴,因为司机的住宿点改了,她在酒店大堂里发邮件给司机,我很奇怪的问她,直接出去告诉司机不就行了,干嘛还要这样多费一道手续,她说,一会见到司机会告诉他,但邮件一定要发,这样好有依据,她在瑞士的最大的旅游公司工作多年,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受到她的认真。
其二就是对于旅游的重新认知,我自认自己已经是资深旅友,但如何选择酒店,怎么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如何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经过跟Susan的一路欧洲旅行,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旅行真的不是见过看过那么简单,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你对那个地方的认知和感受,我也终于通过Susan明白了,什么叫私人定制。
挺高兴,同学和我一样,我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各自行业的专家,反正我已经很清晰的知道,只要以后我去国外旅行,尤其是欧洲旅行,一定会找她来帮我制定相应的旅行计划,如果可能,我还会和我的同学一起去更多的地方。(有需要了解相关资讯的,可以看:www.lylinginfo.com)
其三是她讲到中国旅游团队和西方旅游团队的不同,西方旅游团队很重视行程,会先把全部的行程看一遍,然后按照行程走就行,到了地点,先讲解景点内容,大家会认真听完,然后解散,说好几点集合,过了时间,车会直接走,没有准时的顾客自己去酒店或下一个站点和大家会和。
中国的游客时间性拖沓的现象近年已经开始慢慢在减少,但无论大小事情都要问导游,很多属于个人问题的事情也要导游决定(比如穿不穿外套,带不带伞等),还有就是,导游讲解景点的时候不听,只管看见什么觉得好照相的就自己去照相,等自己不照相了,又去问导游景点情况(Susan的建议是,不听讲解可以,那就以后不要再问,这样也是对导游的一种尊重),不看行程是中国游客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还有就是,永远要为了队员的松散和拖拉,找人,浪费时间。
因为知道她喜欢中国的那些卤制品,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带了一些鸭脖子,翅膀之类的给她,结果她因为觉得甘贵,就存放到酒店冰箱里,结果,天天提醒大家不要掉东西的她,先就掉了那些她在瑞士根本吃不到的家乡卤味,看到她一路上想起来就失悔的模样,我们就要笑上半天。
印象很深还有一件事,就是每次吃完饭,同学们着急忙慌起身离开,她迷惑不解的眼神,按照Susan的意思,如果不是赶时间,大家坐下来,其实吃饭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饭后大家的交流,吃完就走人,在欧洲生活了多年的她,已经完全的感觉到了不适应。
2017年的8月,我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同学的家,而且是和美国同学琼一起去的,去美国时要去看琼的家的时候的那种激动,似乎又回到了我的身上,当年一起的同学,她在异国他乡的工作和生活,她每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跟我们在通话,对于我来说,永远是一件让我好奇,又非常想了解的事情。
我,靠着同学家的窗台,浮想联翩了许多。
这张当年的青春万岁的合影,被同学的老公特地放大了挂在墙上,时隔三十多年,我们三个再次合影。
这是在她瑞士的家,窗外看到的景色。
这是永远在微笑着的同学的丈夫
这是同学的婆婆,一个温文尔雅的老人
看得出Susan在家是比较享福的,应该家务做的很少,Susan的丈夫是那种能工巧匠级别的人物,在中国看到吃饭的圆桌,感觉比较科学后,就自己动手回家做了一个。
在Susan的家里,我们自己动手,来了一桌中西合璧的团圆饭,聊了很久.......
离开瑞士好几天,心里都还有好多的对同学的牵挂,一日在网上给同学留言,Susan说自己也觉得日子好快,似乎十几天的旅游一晃就过去了,她给我发来那天我们到她家去的时候带去的花,告诉我,花都开了,好艳啊。
现实中的花朵过上几天就会凋零,但那些开在我们心里的那些青春的花,还真的无法褪色。
结束旅程后,在深圳的家里,我打出这些文字,想起旅途中好多的细节,那些画面一遍遍的在我眼前再现,盈盈在目,记忆犹新。
想起Susan所到之处要我们住的那些位置最好的酒店,点起菜来生怕我们吃不够的那种豪爽,想起她提醒我们不要在办事过程中打断别人,想起她只要提到瑞士,就赞不绝口的表情,想起我们在威尼斯的湖边,就着夜半的凉风和星星,开怀畅饮的情景,想起......
在中国的旅行和欧洲各国沿途的游记我都写在我的订阅号里了,分享有和她在一起的旅行路线和相关的游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