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有一次在上海坐公交,目睹了一场吵架...
余秋雨有一次在上海坐公交,目睹了一场吵架。一个外地人,不小心撞了一个上海妇女,上海妇女眉头皱皱,嘟囔一句“外地人!”外地人不甘示弱,机关枪似的冲着上海妇女:“我外地人怎么了?要比钱吗?我估计你的存款抵不上我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
就这一顿狂诉,全车里的人,有的人笑了,笑得很开心;有的人就扭过脸去,酸涩地撇撇嘴,这种多半是上海人。
余秋雨感叹:是啊,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上海人的特点,很多人说是精明,可是精明到头,还是分贫困,这就让人十分泄气。
说起上海人,很多有过交往的朋友可能会有感受,上海人不喜欢大请客,不喜欢胡吃海喝;不喜欢侃大山,通宵神聊;不喜欢连续几天陪伴外地来的亲友,以示自己够朋友;他们即使有条件外出,也不喜欢住豪华宾馆,因为这没什么实际利益……
他们可以嘴上叼着一支外国香烟,却跟你精打细算,算来算去,其实一切都源于贫困。
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文化上,也显得那么现实。他们不会对过去的生活迷恋,打内心有一种突破意识;他们的文化素养不低,有足够的眼界看到国内外高层文化领域。他们不喜欢崇拜英雄,也不喜欢曲高和寡、孤芳自赏那种,他们会很自然地把这些结构掉。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把上海人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上海人叹服、服气,让外地人认可、叫绝。
这没什么不好的,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都有一种自己作为当地人的心态。在《文化苦旅》的这篇《上海人》里,余秋雨对上海人的描述,算是比较客观中立和真实的,其中有很多故事和案例,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不只上海,本书还有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光看这几个目录就让人很有翻开的欲望,比如牌坊、寺庙、道士塔、废井冷眼、宁古塔、风雨天一阁、谢家门孔……每一个目录下面,都有一段如泣如诉、有关古典文化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很多都让余秋雨这种见识过的人都大惊,而对于我们,就更是大开眼界,对中国文化的厚度、中国古代的故事,会有一种新视野、新见解,金庸、余光中、白先勇等大家极力推荐作品。
描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淡淡的清新感,那细腻的文字如一缕春风,吹进你的心灵。余秋雨的观察力、思维力都不弱的。也许有些会诟病他的其他,但是关于他的散文,没有人说过不好,都赞佩不已,这是他能立足文坛很大的原因。
他的这套《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构成,如果你还没读过,建议你读一读,里面包含的哲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适合每个人生阶段的人,停下来看一看,为自己的过往总结反思,为未来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