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神秘力量——内驱力

兴 趣 才 是 嗨 子最 好 的 老 师

假期让家长最犯愁的是什么?

孩子的功课要交代了才做,看书也要提醒了才开始复习,孩子表现最好的也不过是把父母交代的事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这还是稍微好一点的情况。

有的孩子可能不光不做作业,整天都沉浸在手机短视频、游戏、小说动漫等“低级娱乐”上,关于这些“低级娱乐”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在之前的文章也有讲过。

为何孩子无法做到自主学习呢?为何他们提不起精神尝试新的事物呢?难道这些问题都与孩子的学习态度相关吗?

都在用被动式和灌输式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父母会很主动地“管理”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给孩子安排了很长的“必做事情清单”,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被塞满了沉重的东西,失去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兴趣、于是孩子变得被动。

在孩子的认知里“反正什么事都有父母的安排和指示”,潜意识里形成了“被动且固定的思维模式”,孩子会逐渐成为一个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

所以把握们常常会在亲子大战中听到孩子说“你们别管我了,好不好?!”。这就是孩子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孩子觉得自己处于弱势,既没有能力挣脱父母的控制,心理又对父母的管束和唠叨烦透。

这样长期以往,孩子就会有很重的负面情绪和无力感,这对孩子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人生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灵和性格都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习的价值感:从“厌学”到“爱学”的质变

想要孩子主动学习,既要把学习的价值感还给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何要向前跑。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孩子以前在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教学方式非常独特,她会每学期都让每个孩子上一堂课,用“孩子教孩子”的模式。这个模式一开始实行就获得很好的反馈。

因为第一个教课的孩子自己做足了很多的准备,从 书本知识讲解——课堂提问互动——课堂任务完成——最后的课程总结,老师都有被惊异到,她重新认识了孩子的创造力。

往后的每个孩子都想做得更好,下面听的孩子也非常认真。

有一天我问孩子有没有完成功课,他说他午休时就把该做的功课完成了,他现在正在认真的准备着明天的讲义。这样主动参与和积极地表现,如果是仅仅靠父母的强逼或物质奖励,老师被动填鸭式的讲课是万万达不到的。

孩子突然变得这么有冲劲儿、有动力、有追求,就是因为“孩子教孩子”这种模式的教学,让孩子心中生长出一股内驱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价值感。

其实有时候想要改变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一个小的举动就能让孩子的学习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2017年,哈佛大学提出了“20个快乐学习法则”。其中第六条就是:做你想要做到的事。

也就是: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引导、支持和帮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才能唤醒孩子做事的“内驱力”,让孩子发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这才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

认识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体改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内驱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并提出内驱力理论,以及三种类型内驱力。

第一种认知内驱力。源于兴趣的内驱力,孩子天生容易被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想要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能力。

记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学习的,并渴望探索未知,为何有的孩子就是“五行缺学习?”。

原因在于:

孩子在儿童时期,如果这种由兴趣引起的学习是正向反馈的,孩子学到的东西让孩子觉得特别有趣,那么他想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就会不断提高,并且会不断驱动自己持续深入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就爱学,还很主动的内因”。

反之,如果孩子的这种学习兴趣被父母打回票,或者父母逼迫孩子学习他不感兴趣的事情,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就会慢慢沉睡,对一切的学习生活都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感,变得逆来顺受。

所以,一定不要太过于看重现在流行的“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违背孩子的主观意志去替孩子做一些'自认为’觉得对孩子好的事,这样你会亲手扼杀孩子的学习“认知内驱力”。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学什么都没有精神,甚至开始厌学,原因就在于孩子在早年就失去了“认知内驱力”。

第二种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资源内驱力不同,前者完全来自内心和自我的兴趣,而后者则来自外部环境的正面反馈,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

如:对一个获得不错优秀成绩的说:“哇,你也太棒了,这样下去是不是要不了多久就是第一名了,加油!妈妈为你爱感到骄傲”,再加上孩子取得好成绩,老师的鼓励,以及同学们的欣赏和崇拜。这些所有的外界因素对孩子努力成果的正向反馈,会激发孩子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让孩子内心深处一股想要把自己变得会更好的动力,以获取更多的外界赞美和认同,也让孩子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反之,如果你对孩子说:“那才考了第三名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这算什么优秀,谁一直都是第一名···”,这样的话不但打击孩子,还会成为自我提高的阻力,记住!孩子获得成果时,不需要用心良苦的鞭策。

虽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直接来自外部各种因素,但它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内心感受,所以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部驱动力。

第三种附属内驱力。是依附于某些条件的内驱力。

如: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制定一些学习和行为目标后,告诉孩子他达到这些目标就能得到表扬和相应的物质奖励。于是孩子内心生长出一种求赞扬、求奖励的心理,为了得到这些,孩子才去完成目标。虽然这是一种做事的内驱力,但它的出发点是获得 物质奖励,一旦这种奖励的条件消失了,孩子的动力也会随着消失,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驱动力,所以被称为附属内驱力。

我是不建议父母用第三种附属内驱力激励孩子学习,而是,希望大家采取前两种。

认知内驱力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详细的方法我可以给你分享一个“游戏化思维学习”的方法,私信我回复“1”即可领取,这种内驱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是在“小学和初中”,第二种自我提高内驱力也是需要一些方法和心理技巧是,详细的方法我可以给你分享一个“心理诱导公式”,评论想要,或者直接私信我,我会给你分享。

或者你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有什么让你棘手无法解决的,也可以直接私信我,我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你一些针对性的方法和建议,公益教育免费分享。点个关注点个赞吧,愿我们能用爱和陪伴守护好孩子,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你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问我,我会尽全力帮助你,知道你真正帮孩子解决。加油!我们一起出发吧!!!

真正帮孩子解决。加油!我们一起出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