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非子受封,周王朝对他们也未必放心|史记秦次元003

在周孝王姬辟方在位的时候,曾经就如何对待秦王朝先祖的问题上,产生过一次争议。一个方向是统一的,就是如何拉拢秦王朝的先祖,消除来自西方戎狄的威胁。

从这一点上看,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和戎狄势力的较量中,周王朝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到了周孝王的时候,对于西方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武力征服是做不到了,那就改变一下策略,怀柔吧。秦王朝的先祖算是周王朝这一政策调整的受益者。同时,也意味着,直到这个时候,曾经拥戴商王朝的蜚廉的后人才算和周王朝最终和解。不过,周王朝对他们也未必放心。

003

到了蜚廉之后的第五代人大骆的时候,这个家族的结构有点复杂,应该也发生过不少变故。我们可以简单理一下可能发生过的一些事。

周穆王的时候,曾经封过造父,成为赵氏。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造父出自蜚廉的儿子季胜这一支。大骆出自蜚廉的另外一个儿子恶来革这一支。恶来革据说就是那个在武王伐纣时被杀的恶来。很难搞清楚,司马迁后来提到大骆的家谱时,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恶来革。

我们仅仅知道,造父和大骆往往追溯好几代,才会有共同的祖先蜚廉。也就是说,当造父被封在赵城的时候,他和大骆之间的关系虽属于同族,也比较远了。

但是,在《秦本纪》中也提到,因为造父得宠,连大骆一族也一起得了好处。

“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这有什么奇怪的吗?似乎有点奇怪。从后面的记录看,大骆应该成了赵氏的当家人。按说,这个当家人应该是造父和造父的后人才对。《秦本纪》里没有说,为什么这个时候突然就换了当家人。

只是在后来的《赵世家》里,有了这样一段记录: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如果不是在赵氏家族内部产生过一次大骆夺权的话,那还有一种可能,“皆蒙赵城”的赵氏一族后来是分了家的,大骆一族迅速崛起,风头一时盖过了造父一族,成了周王朝拉拢的对象。

从《赵世家》的记录里看,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呢?就是家族内部的斗争其实蛮激烈的,以至于造父的后人混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投奔了晋国。

而这种分裂是否就是周王朝有意造成的呢?

我们回到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期间发生的事情。当时,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应该继承了祖上的技术,善于养马。

周孝王觉得这是个人才,就召见他,任命非子为自己养马。非子做得很不错,周孝王很满意,就想支持他接替大骆。

“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

从后面的透露出的信息来看,这显然并不合理。一方面这是周孝王想插手大骆立嗣这件事,推非子上位,建立一个亲周王室的赵氏当家人。另一方面,大骆应该是已经确立了继承人的,就是申侯的外孙。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

也就是说,如果周孝王一定要推非子上位,那就意味着必须推动大骆废掉已经确定的继承人成。大骆一族说不定就此会陷入权力纷争的混乱里。

更重要的是,申侯反对。当时他可是周王朝的大佬。对于周孝王的想法,他提出了反对意见。

“……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

从这段话里,我们除了看到申侯为自己外孙争取权利之外,还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呢?

第一、在解决西戎的问题上,一直试图武力征服没有成功之后,周王朝可能做过一些策略的调整,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就有了申侯嫁女儿给大骆这件事。

第二、在申侯的支持下,大骆一族的地位在赵城有了根本性的提升,这也是来自周王朝的支持,甚至因此才导致了大骆最终成为赵氏的当家人。造父一族受宠之后,很快失势。

第三、就是在周孝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周天子这件事上,很可能大骆和西戎是做过贡献的。我们知道,周孝王姬辟方是从他侄子的手上取得天子之位的。申侯应该也出了大力。

所以,申侯的“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这番话也像是在提醒周孝王姬辟方,你要考虑一下你自己是怎么登上天子之位的。这还可能意味着,当时大骆一族的实力已经不容忽视。

所以,不管是申侯还是周孝王姬辟方,他们考虑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就是采取什么方式拉拢这股势力的问题。

非子一直为周孝王做事,并不在赵城。送他回去,让大骆改变原来的安排,重新立非子为继承人,这事其实很不现实。闹不好还会导致大骆一族和周王朝的决裂。

申侯所坚持的是“和亲”这一基本策略,有了这层亲戚,和大骆一族的关系就会非常稳定。由大骆一族出面,稳定住西戎的局势,应该是非常有效的。

周孝王应该也明白这一点。

非子呢?周孝王姬辟方似乎并不打算亏待他。赐给了他秦地作为封邑,非子做了周王朝的附属国。

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这似乎还有另外一重意思,周孝王还是给了非子一个特别的支持,就是让非子接管了赢氏的祭祀。

这一点意义也可以说非常重大,要知道赢氏是五帝时代帝舜赐的。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也就是说,这从名义上肯定了,非子这一支才是正宗。

从以上的故事来看,仅仅是就是意味着这些吗?

我们在看看,到了蜚廉之后的第六代人,这个家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至少这个家族分化成了三支:造父的后代是一支,大骆的儿子成是一支、周王朝支持的非子是另外一支。

这种结果是不是周孝王姬辟方有意为之呢?他或许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家族稳定住西戎的局面,同时应该也不会希望,这个家族可以不断坐大,成为另外一种威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