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龙骨
药材名称:龙骨
采收加工: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药用部位:骨骼化石
产地: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
科:古代哺乳动物
原植物: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
龙骨药材性状:
(1)龙骨 又称白龙骨(《别录》)。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无臭,无味。
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
(2)五花龙骨 又称五色龙骨(《广利方》)。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cm。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红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
龙骨药性:
【本经上品 龙骨 味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 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 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
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龙骨蛰藏闭涩之性,保摄精神,安惊悸而敛疏泄,凡带浊遗泄、崩漏吐衄,一切失精亡血之证皆医。断鬼交,止盗汗,除多梦,敛疮口,涩肠滑,收肛脱。
白者佳,煅,研细用。
【产地】多产于我国山西四川等处山岩中,为一种化石。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龙骨为固敛正气,镇纳浮阳要药,主安心神辟惊烦,治泄痢脓血,崩带遗精,镇喘逆,敛虚汗,收疮口,疗脱肛。
【别录】心腹烦满,恚怒,气伏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四肢痿枯,夜卧自惊汗出,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主多寐泄精,小便泄精。
【禁忌】收摄太过,若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川椒,忌鱼及铁器。
龙骨今所用者皆石质也,过去有人误解为龙之骨化石,实则为化石之一种,质细而性纯,如同禹余粮亦为石之一种,故二者功能相近,常与牡蛎合用。系土中石类,潜藏于土中,是天水之阳,以归地下,故能潜纳肾气.收敛心神.因其潜纳之性也
【炮制】
1.龙骨:刷净泥土,打碎。
2.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3.《纲目》:近世方法,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味】 甘涩;平;无毒
【归经】 心;肝;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有湿热、实邪者忌服。